郁曉芳
·經驗·
從英語教師到“復合型”雙語教師
——我和我的雙語教師團隊的成長歷程與體會
郁曉芳
雙語教育能夠解決英語教學中信息輸入與輸出訓練不足以及“學”與“用”嚴重脫節等問題,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增進學生的國際理解與國際交往能力。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推行以“全英文教學”為特征的雙語教學。從學科教師轉變為“復合型”雙語教師,先是通過崗前培訓正確認識和理解雙語教育;然后通過模仿初步嘗試進行雙語教育,實現“會教”;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與進取,實現“善教”;最后主動優化雙語教育,實現多門雙語教育學科在學生英語語言學習與運用上的互補、融通。
雙語;英語教育;教師團隊;專業發展
在當代中國中小學,通過開展雙語教育來加大外語教學的力度,增進學生的國際理解與國際交往能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也是基礎教育自身變革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離開了國際通用語言,就沒有通往世界的橋梁。
然而,即便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十多年、國人也比較普遍地重視了子女的英語教育的情況下,中小學“聾子英語”“啞巴英語”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現狀。很多人以為,這一現象是“應試教育”造成的。對此,我并不這么認為,因為中考、高考的命題已經發生了重大改革,英語聽力和口語測試已經普遍納入中考試題之中,高考試題中英語聽力也占有較大分值,且報考外語專業、部分涉外專業的考生還要加試英語口語。我以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英語教學中的信息輸入與輸出,特別是語音信息輸入與輸出的訓練嚴重不足,學生接觸到的英語語料在主題范圍上過于狹窄;二是學生的英語“學”與“用”嚴重脫節,所謂的“用”,較多的是“用于練習、試卷上的讀題、解題”,而不是綜合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而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帖良藥”,正如王斌華教授在《CLIL——提升我國英語教學質量的一帖良藥》(見《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5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就是“雙語教育”。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所在的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從2013年秋季的小學一年級正式實施雙語教育課程改革,在英語、數學、音樂、美術、科學、體育等學科推行以“全英文教學”為特征的雙語教學。我自己也從一名英語學科教師轉變為雙語教師,開啟了英語、雙語數學、雙語科學教師的職業生涯。
雙語教育在我校開展之前,我與許多教師一樣,并不明白英語教育與雙語教育的區別。有的教師認為,雙語教育無非就是“升級版”或“強化版”的英語教育,不過是每周增加幾節英語課,強化了英語訓練而已。更多教師以為,所謂雙語教育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會兒用母語教學,一會兒用外語教學。
事實上,只有對雙語教育的概念有一個準確而清晰的理解,才能在實際操作中不走彎路,才能有效地開展雙語教育。針對教師對雙語教育認識的問題,學校邀請了雙語教育研究專家對“準雙語教師”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崗前培訓。
通過培訓,我們掌握了“雙語”與“雙語教學”的定義,頭腦中對這些概念漸趨清晰。根據《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J.C.Richards&Others,管燕紅譯)對“雙語”(Bilingual)的釋義,它指的是“一個人能運用兩種語言”。而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Bloomfield)則進一步指出:“如果學外語學得如同當地人,與此同時又沒忘記本族語,這就是產生了雙語現象。換言之,同時掌握兩種語言,其熟練程度與當地人不相上下。”從上述定義可知,雙語是一種社會現象,即一個人具備運用兩種語言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搞清了“雙語教學”的定義。《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對“雙語教學”給出的定義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者外語進行多門學科的教學。它通常是指使用母語進行部分學科教學,與此同時,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語言學科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較好地“習得雙語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養全球意識”,并逐步使學生形成運用兩種語言文字進行思維和交際的能力,初步做到直接用英語來面對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行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
明晰了上述基本概念,并不意味著我們這些“準雙語教師”就能上崗任教雙語學科課程了。
2013年暑假,學校邀請雙語教育研究專家、張家港市教研室副主任龔海平老師來到我們學校,為我們這些準雙語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的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開展了系統的“雙語微格教學”培訓,而且幫助我們掌握了雙語學科課程從教材解讀到備課、上課、結課、作業設計與評講等若干環節的工作程序、具體方法和要求。
通過扎實、有效的模擬實戰培訓,我們這些準雙語教師進步很快,克服了對雙語教育的畏懼感,打消了雙語教育是否可行的疑慮,對開展雙語教育的信心也由此倍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9月至11月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龔海平老師深入我校,在我校親自帶了一個班,一周執教4節英語課、4節雙語數學課、2節雙語美術課,給我們全校雙語教師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而我們所有雙語教師,基本都是先聽他的課,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再去自己任教的班級講課。
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龔海平老師每上一節課,我們都進行現場錄像。然后,每一個雙語教師要通過再次回放他的課堂教學錄像完成他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文字實錄。除了做課堂實錄,在開展雙語教學的最初兩年,我們所有雙語老師,每兩周就必須完成一篇雙語教學隨筆,內容可以是自己這兩周上雙語課的感受,也可以是討論最近兩周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并在規定時間內發送給龔海平老師。而他每次都會認真看我們的隨筆,第一時間回答我們的疑問,解決我們的問題。
可以這么說,一開始我們的雙語教學,其實就是從對專家課堂教學的模仿起步的。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模仿,以及持續不斷的有效反思,我們作為本地的第一批雙語教師才會成長得這么順利。
人的一切進步都是從不滿足開始的。雙語教師要想從“會教”雙語課程走向“善教”雙語課程,就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須不斷進取,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改進雙語教育。
早在我校雙語教育開展之初,龔海平老師就告誡我們:“如果你們總是滿足于模仿,你們就會陷入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而那樣是沒有出路的。你們必須相互學習,潛心研究,博采眾長,根據自身的特點,不斷創新。”
在專家的引領下,我校多管齊下,通過促進雙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改進雙語教學的質態。
首先,我們建立了常態化的校本研修制度,每周開展一次同一年級組的雙語教師的跨學科集體備課活動,每周一次(兩個課時)由外籍教師培訓雙語教師的英語口語,每周安排至少3名雙語教師執教研究課。
其次,學校對雙語教師的外出聽課學習 “一路綠燈”。自2013年9月學校開展雙語教育以來,我校雙語教師先后赴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廣州、西安、青島等地觀摩了很多國內外高級別的示范課,眼界大開,受益甚多。
再次,學校為雙語教師開展富有成效的跨區域雙語教育交流活動創造條件。幾年來,我們與省內及河南、廣東、湖南、山東等地一些開展雙語教育實驗的學校頻繁互動,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雙語教學交流研討活動,通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專業發展,改進課堂教學。
最后,我們充分發揮網絡教研的優勢,通過“全國雙語教育實驗學校聯盟業務交流QQ群”,互通信息,隨時研討,上傳資料,共享資源,既促進了自身的專業發展,也達到了與其他雙語實驗學校的雙語教師攜手共進的目的。
在傳統的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師只關心語文學科,數學教師只關心數學學科。但是,在實施雙語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繼續沿襲傳統的學科教師的思維方式,“各敲各的鑼,各打各的鼓”,那是行不通的,那將因為英語語言“學”與“用”的脫節導致學生雙語學習的認知、理解障礙,更不能實現多門雙語教育學科在學生英語語言學習與運用上的互補、融通。
在“全語言教學理論”和“CLIL學說”的基礎上,龔海平老師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課程協同的雙語教育”這一主張。他認為:“外語學科課程必須能夠為非外語學科課程的實施提供語言運用的支持,非外語學科課程的實施必須為外語課程所學習的語言提供運用的空間和載體。這樣,外語學科課程與非外語學科課程的協同實施在外語學習與運用上就能夠做到相得益彰。”他要求:“不同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在英語語言的運用上相互支持。”
在龔海平老師的指導下,諸如為什么學生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就要學習英語的方位介詞的用法和形容詞的比較級的用法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都是為了學習一年級數學的Positions(即《認識方位》)和 Comparison(即《比一比》)服務的。
在專家的指導和啟發下,我們雙語教師“基于課程協同的雙語教育”的意識不斷增強,在不同的雙語學科課程的備課和教學實踐中也能自覺地加以運用。例如,在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英語中剛剛學過“10以內的數字”的英語認讀,雙語數學中就要用英語來數物體的個數,雙語音樂中就要唱英文歌曲Seven Steps和Ten Little Indians,雙語美術課中學生則要根據教師的指令畫出相應數量的物體,而雙語體育課中教師則將數字用于下達隊列排列口令和隊列行進的口號,這就真正地做到了“課程協同,學以致用”。
許多來我校考察雙語教育的學校領導和教師都對我校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感到吃驚。現在看來,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課程協同”。以三年級第一學期的Science(《科學》)教材的第四單元Plants(《植物》)為例,該單元中出現了大量的植物名詞,但是,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會感到困難,因為學生不僅從一、二年級的English教材中已經掌握了許多可能是大學畢業生都還沒有掌握的表示植物的詞匯 (如spinach、broccoli、leek等),且學生升到三年級時又在第一學期English教材第二單元中學會了willow、pine tree、sunflower等。這樣一來,在三年級科學課Plants的學習中,學生基本上沒有什么植物名稱的英語單詞需要學習,他們需要學習的只是純科學學科的知識,他們需要做的是一些反映種子、水分、陽光和空氣與種子的關系的種植實驗,學會觀察,學會做實驗觀察記錄。
依照“基于課程協同的雙語教育”這一主張,我們通過實行“小包辦教學”來實現復合型雙語教師的培養。在我校,絕大多數雙語教師都必須同時任教英語、雙語數學兩門學科,將來還會繼續向雙語教師“2+1”方向發展,即一個雙語教師,不僅要教某個班的英語和雙語數學,還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兼任一門學科(如雙語音樂、雙語美術、雙語體育、雙語科學等)。
G451
B
1005-6009(2017)70-0012-03
郁曉芳,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江蘇張家港,215600)教務處副主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