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益祥 吳雨明 戴 玲
為青年教學骨干加速發展夯實基礎
——骨干教師脫產研修課程的設置與實施
崔益祥1吳雨明2戴 玲3
辦好骨干教師脫產研修班的關鍵,是課程的優化設置與實施。要以滲透性、體驗性活動實施師德修養課程,以專家引領、自主閱讀推進公共基礎課程,以任務驅動落實磨課、磨題、磨“嘴皮子”、磨“筆桿子”等核心能力課程,以個性化規劃引領個性化課程。
骨干教師發展;脫產研修;教師研修課程
從2007年開始,我們連續舉辦了十期每期一年研修時間的骨干教師脫產研修班。每期學員30名左右,包括初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等6個學科。我們力圖通過一年的脫產研修,讓他們的師德情感體驗得以深化,文化底蘊更為豐厚,專業能力有跨越式提高。
十年堅守,我們漸有收獲和成就。我們共培訓學員312人,其中256人成為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或區(鎮)級教學骨干,占82.1%,96人成為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占31%。研修班學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后力,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海安教育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踐證明,辦好骨干教師脫產研修班的關鍵,是課程的優化設置與實施。
師德修養課程是研修班的必修課程。道德教育最忌諱的是空洞乏味的說教,師德修養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是寓教育于滲透性、體驗性活動之中,潛移默化、以德養德、以德引德。
除了邀請師德標兵做專題報告,每季度,我們都會組織一次“師德與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題征文與演講,讓學員寫自己的教育故事,說自己的教育人生,深化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和認同。每周,我們都會向學員推薦一部教育題材類的影視片,如《一個都不能少》《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等。學員利用業余時間觀看影視片,撰寫心得,開展影評,在愉快和放松的狀態下,感受奉獻的崇高和師愛的偉大。每學期,我們都會組織學員到縣內名校進行一周的跟崗觀察實習,讓他們親身體驗名校名師的忘我工作狀態和奉獻精神。我們還開展了“重返學生時代”的主題活動,讓學員與中小學生同吃、同住、同做作業,體驗學生的酸甜苦辣,深化對學生的認識、體諒和關愛。
我們著眼基礎性和人文性,設置了相應的公共基礎類課程。推進基礎類課程的主要途徑,是專家引領和自主閱讀。
1.專家引領,專題輔導。每期研修班,我們都要組織幾十場各層次專家的專題講座、專題輔導。除了確保縣內相關學科名師至少有一次與學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我們還聘請省、市專家來研修班指導。專家講座內容,主要是選擇教師專業發展最需要、最感興趣的話題,或當前教育教學的焦點、熱點問題。每次專家講座后,學員都要提交一篇1000字左右的心得體會,學科小組都要開展一次沙龍研討,促進消化吸收。
2.自主閱讀,自我提升。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研修班把讀書作為一項重要的常規課程,并通過“五項規定”保證學員自主閱讀效果。一是規定基本讀書時間。每天8:00—8:30為早讀課,18:00—18:30為晚讀課。二是規定基本讀書內容。每期學員都有10本指定的必讀書。三是規定讀書要求。每周完成20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每月完成1000字以上質量較高的讀書心得。四是規定交流互動方式。每周采取指定和隨機發言相結合的辦法,舉行兩次半小時的讀書交流活動;每學期舉行一次大型讀書交流活動,在全縣一定范圍內展示。五是規定考核辦法。研修一年結束前,進行讀書效果的書面考試和口頭答辯。
核心能力課程是研修班課程的主體,占課時總數的60%,著重關注課堂教學、解題與編題、語言表達、教學研究四方面的核心能力。我們以任務驅動為抓手,在開學初就將研修任務分解到各個學科、各個學員,通過磨課、磨題、磨“嘴皮子”、磨“筆桿子”的“四磨”活動,來磨煉學員們的核心能力。
1.磨“嘴皮子”,每天“3·15”。磨“嘴皮子”,就是對學員口頭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恰當性和感染力加以訓練。每天“3·15”,就是每天用3個15分鐘磨“嘴皮子”。每天15分鐘大聲誦讀,每人15分鐘即興發言,每組15分鐘自由辯論。在此基礎上,每周五下午,全班開展一次研修論壇活動,讓學員在分享各自思想的同時,也鍛煉和展示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2.磨課,每周一課。磨課,就是開展基于親歷親為的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每個學科組每周都要根據規定流程,完成一節課的打磨任務。首先,課堂教學觀摩,所有學員、導師全程參與聽常態課、名師的課或觀看教學錄像。其次,一個學科組一名代表根據自己的理解獨立備課,撰寫教案。再次,小組成員集體打磨,指導老師對教案進行指導和把關。然后,由一位學員執教,經集體評課后,執教者再次上課,反復實踐,多次反思。最后,撰寫教學實錄、教學反思,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案。
3.磨“筆桿子”,每月一文。 磨“筆桿子”,就是訓練學員的教科研寫作能力。每月,學員都要完成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論文。為了促進磨“筆桿子”任務的完成,我們還要求每個學員研修一年期間必須完成一項縣級微型課題研究。通過申報輔導、開題論證、中期交流、結題鑒定等環節,不斷提升學員的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4.磨題,每年百題。磨題,就是在全面、系統梳理教材的基礎上,幫助學員過好解題、編題關。一年研修,每位學員都要高質量完成數百道解題、選題、編題任務。解題,就是解“下水”題、寫“下水”文。選題,就是在解題的基礎上,選出質量高的題目,編成題庫,以便今后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推薦。編題,就是根據對教材和課標的理解,自己獨立編制習題、試題。
以個性化發展規劃引領個性化課程及個性化評價,構建適合不同教師不同需求的課程,一直是我們的追求。
1.個性化規劃的制定。每期研修班開班之初,我們都要對學員們進行一系列教學基本能力的評價,并將結果反饋給學員。在此基礎上,指導學員參照南通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評比標準,分析自己的長項和不足,制定個人成長規劃。這樣,每個學員都有一個自己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研修計劃。
2.個性化課程的執行。個性化課程資源一部分由我們統一提供,如視頻編輯技術、音樂欣賞、青少年心理、營養與健康等。一部分是由學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包括學科、學員兩方面。根據學科特點安排的課程,如小學英語的口語,每天都有專門的口語強化訓練時間;另外,根據學員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每周都有一天個性化學習時間,由學員自行確定學習內容、形式和進度。
3.個性化評價的實施。建立“成長檔案袋”,要求學員通過自己的反思周記不斷展開自我評價,思考自己在個性化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科班主任通過反思周記和平時的溝通交流,對學員個性化課程的學習情況加以了解并進行適度的提醒。學期結束時,學員自行確定成果展示形式在全班作匯報。
G451
B
1005-6009(2017)70-0041-02
1.崔益祥,江蘇省海安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海安,226600﹚副主任,高級講師;2.吳雨明,江蘇省海安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海安,226600﹚研訓員,高級講師;3.戴玲,江蘇省海安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海安,226600﹚研訓員,助理講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普教立項課題“深化縣域教育綜合改革的政策研究”(課題編號:D/2013/02/65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