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國
關注心理教育 提升心育能力
張存國
班主任;心育能力;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們在生活中感知到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反映在中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中,則表現為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在日常的教學中,關注心理教育,對于班主任來說至關重要。
1.班主任應該具有怎樣的心育能力呢?一是班主任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要能正確了解自我和控制自我,做到遇事能冷靜處理,三思而后行。二是班主任要有科學的心育理念。在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加強心育理論學習,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很多班主任特別是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的教師,管理班級完全靠經驗,殊不知我們面對的對象——學生變了,我們作為班級管理者,管理方式還墨守成規,勢必遭到淘汰。三是班主任要具備開展良好心育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力。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學生真實需要的基礎上,要能科學、有效、靈活多樣地開展好心理教育活動,通過諸如主題班會課等形式引導學生,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四是班主任要有營造良好心理健康活動氛圍的能力。要想走近學生的心靈,必須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氛圍,營造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和諧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暢所欲言,真誠交流,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2.心育班會課中班主任的心育能力如何體現?一是張揚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一節心育班會課,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努力讓學生成為心育班會課的主角。心育主題班會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班會課也不能變成個別學生的“精英會”。本節課的形式選擇、組織實施、主持人、小組發言等全部讓權給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進行公平交流、討論、展示和分享,從而實現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目的。二是堅持真實性的原則。求真求善是心育班會課的追求目標,為了解決班級的實際問題,在班會課之前,班主任在班級里進行了班級現狀調查問卷,做到了主題真實,同時,在形式上及過程中,努力做到自然生成,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都是有感而發,杜絕了課前預設的“假大空”現象。三是體現主題的教育性原則。作為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心理素養的重要陣地,活動的教育性是評價心育班會課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本節課圍繞主題“認清自我超越自我”,從引入篇、動機篇、信心篇、方法篇、行動篇、暢想篇等六個環節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為自己的高中三年做好合理的規劃。四是樹立良好的班級風氣。班級作為學校的基本單位,同學之間朝夕相處,彼此影響,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所以班風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有著顯著的影響。本節課,努力營造一種講正氣、重品德的氛圍,讓學生學習動機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得到提升。
總之,作為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心育活動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多注重理論學習,多注重實踐活動。相信通過長期的心育熏陶,我們的學生會從中受到教育、感染、交流和暗示,其心理健康得到充分保障。
G7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3-0054-01
張存國,江蘇省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06)德育處主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