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秋
尊重:家校共育班會課的設計原則
劉文秋
家校共育推進家庭教育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家校共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原則,其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班主任在設計家校共育類班會方案時,要掌握好三個“尊重”原則,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家校共育素養。
學校德育;家校共育;班會課;尊重
家校共育推進家庭教育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家校共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原則,其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班主任作為家庭和學校的紐帶,承擔著家校共育的主要責任,而班主任家校共育的專業素養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該素養形成的基本途徑就是提升學校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并促進兩者密切合作。班主任在設計家校共育類班會方案時,要掌握好三個“尊重”原則,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家校共育素養,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家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其重點在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的培養,是“習慣和做人”,而學校教育的重點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學習和做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家庭教育的獨特魅力在于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是對學生最有益的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校外活動。”但有很多家長以及教師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余什么都不用管,這是一種反生活教育。家校共育就是要呵護、尊重、支持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而不是忽視和扭曲。
嚴金鵬老師的主題班會 《走進超市 體驗成長》主要是針對部分獨生子女與人溝通能力欠缺、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不善于團隊合作等客觀存在的問題而開展的。他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鍛煉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在討論中合作,在實踐中體驗,在反思中提升,在生活中真正成長起來,尊重了家庭教育的特點,體現了生活教育這一主題,立意很好。而在與家長共同帶領學生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想必嚴金鵬老師對家校共育也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自身的家校共育素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不能忽視父母的主體責任和地位,學校對父母教育權不能過度干涉。現在很多老師會給父母布置各種“作業”,父母成為老師的助手,家庭成為學校的第二課堂,父母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樊健老師《用雙腳走出成長的節拍》親子徒步主題班會就很好地突出了父母的主體責任,通過家庭集合的方式組織親子徒步體驗分享活動,家校合作效果良好。樊老師在徒步前的準備工作很到位,除了老師的籌備,還給家長和學生安排了任務,大家都是積極準備、分工協作的參與者,這為整個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整個班會設計來看,突出了家長的主體責任,本次活動共吸引了38個家庭積極參與 (全班共53名學生),其中6個家庭一家三口都參加,尤其是父親在親子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很好的體現。會場布置、茶水準備、攝影任務、路線考察、后勤工作、信息發布、家庭聯系等工作都體現了家長參與的主體責任。
樊老師的活動設計除了很好地尊重了家長的主體責任外,還有三個值得肯定的地方:(1)真實性:樊老師用心分析了班級學生每年的體能測試結果,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也因此吸引了大多數家庭的積極參與。(2)科學性:邀請專業老師帶隊并做示范,強調鍛煉身體必須遵循科學的運動規律,以免因沒有經驗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為活動提供了科學保障。(3)延續性:通過親子互動的形式增強學生體質這一活動并沒有隨著班會課的結束而停止,而是每兩周一次延續下去。通過近一年的徒步活動,學生們的體能明顯得到增強。與此同時,樊老師鼓勵每個家庭在活動后寫親子徒步日記,密切了親子關系,提升了活動價值。在整個過程中,班主任的家校合作素養也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提升。
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細胞,也是最活躍的細胞,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發展經歷的影響下,往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與個性,這也是家庭教育的特點。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總結和發現家庭教育中的成功經驗,不能忽視家庭的個性,一味強求一致。
吳燕老師《小弟弟(妹妹)要來了》主題班會就考慮到了家庭的個性特點,是針對部分學生對家中突然多了或者即將多一個弟弟或妹妹,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的問題而開展的。這節班會課能否達到預期教育目的,前期的調查很關鍵。吳燕老師經過調查,掌握了班上已經有二寶的或者準備要二寶的情況,了解到學生擔心、害怕二寶到來的原因;在邀請家長時,吳燕老師也充分考慮到每個家庭的特點,把已經有二寶的、沒有二寶的、已經懷二寶的這幾類家長都邀請到位。每個家庭的背景、經濟狀況各不相同,二寶的問題或多或少涉及家庭的隱私,我相信在前期的溝通中,吳燕老師肯定是充分尊重每一個家庭的,否則班會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這節班會課重點是解決家庭內部的溝通問題,但其教育意義不僅限于此。通過家校共育促使家長和孩子學會愛、學會表達愛,教會孩子學會包容、學會感恩,這才是最主要的。
以上僅僅是班主任設計班會活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這在家校共育中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都離不開一個詞,這個詞就是“標準”。學校評價學生有很多標準,比如是否有良好的人品是一個標準,個性是否健康是一個標準,是否有創造性、想象力也是一個標準,有沒有吃苦精神、有沒有勤奮精神等都是一個標準,甚至有沒有摔倒在地敢于爬起來的精神也是一個標準。家庭對孩子持不同的標準會影響家庭教育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比如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只要成績好,其余都不重要”,那么“孩子進入班級前幾名”就會變成家庭唯一的標準;比如家長擔心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教孩子占小便宜,教孩子怎樣不擇手段超過別人,那么“不吃虧”就是這個家庭的教育標準。最后的結果會怎樣,我們不難想象。
現代社會是一個評價標準多元化的時代,社會有社會的標準,家庭有家庭的標準,學校有學校的標準,“標準”多種多樣,每個家庭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持有什么樣的標準,然后就會朝那個方向去教育、培養孩子,而這些標準是否正確,卻很少引起家長們的思考。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職責就是幫助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康、正確的標準,摒棄那些實為錯誤卻被家長一直追求著的標準。只有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標一致了,標準統一了,教育合力才會發揮作用。期待有班主任將“家庭教育標準”作為主題設計一次班會課,一定會有助于家長思考、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標準。
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3-0068-02
劉文秋,南京市紫東實驗學校(南京,210049)校長,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