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磊
教育言語:工具理性的本能與超越
邱 磊
在傳統視閾中,德育工作者多將教育言語視為溝通技術或技巧,止步于“器”“術”的實用層面。教育語言之工具理性應建立于現代文明的基石之上,既葆有“工具”的必然本能,又兼具“人文精神”和“生命在場”的價值超越。
教育言語;工具理性;本能價值
教育從源頭追溯,始終都離不開語言。“言語”本身的教育職能與韻味,無法替代,所不同的,僅僅是媒介更加多元而已。
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將“言語”看作是人類進化的必然產物,稱之為一種本能。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教育為什么與語言的關聯度會那么高。而這種本性遷移到德育上,主要體現為工具理性,換言之,言語作為達成目標的有效工具或手段,正在試圖運用溝通、交流的主導性與策略性,實現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
這種工具理性已被廣大班主任自覺運用于教育實踐中,但在“現代性”和“科學性”等維度上,仍存在不少誤區,更罔論其藝術性了。舉例來說,一方面,現代教育脫胎于西方的契約倫理,其立身之基是法治、平等、自由、互助。但在師生間的語言互動中,我們常可發現教師喋喋不休,學生俯首聽命;教師代言“班規”,所說即律令,學生須無條件執行。另一方面,言語的科學性,建立在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基礎上,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特質、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所用的語言應是完全不同的。
由此可見,在言語的工具理性層面上,班主任的認知多還停留在過往的個人經驗。很少有人用“羅伯特議事規則”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或是用共同訂立的“班約”取代心靈雞湯,作為事實判定的準繩。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著作《道德原理研究》中早已證實:人類的所有道德,從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事關切身利益時,以“有用”“有利”為特質形成的公共契約。教育言語的工具理性,永遠不能擺脫具體的情境、經驗和文化,其優雅、敦厚、智巧的藝術性也必然建立在對每個孩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觀察和總結的基礎上。
所以,班主任的語言藝術歸根結底不是什么語詞的修飾學,或是工于心計的厚黑學,而是立于“學生立場”之上,與學生信守“四個約定”(不輕易評論、保持理智、不妄加揣測、凡事盡力),在現代文明的標準上解讀教育“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進一步看,源于實踐的工具理性幫助班主任建立了與學生、家庭、社區的日常溝通、理解與協調的主體;但真正讓語言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師生關系躍遷到技術層面(知識掌握、考試成績)之上的,是價值理性。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超越性,不崇拜效率主義,也不指向三年或六年的校園生活,而是將目光拉伸到整個生命周期。同一件事,當超越了競次排名,選擇以生命的利弊來言說或評價時,往往結果殊同。
教育言語的存在與發展,不僅要有形而下的工具理性,更要有所超越,用形而上的人文關懷,用“生命在場”的理性超越,去傾聽心與心的述說。
G451.6
A
1005-6009(2017)47-0014-01
邱磊,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江蘇南通,2263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