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生
·團隊案例2·
成長,即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
馬洪生
教師成長;喚醒;崗位鍛煉
時光荏苒,畢業至今我已經在溧陽市實驗小學這所百年老校工作了18年。從一個“懵懂小子”成為一個市級學科帶頭人,從工作第五年才上第一節公開課到兩次參加江蘇省教學基本功競賽,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我確信我種種的教育經歷都已積淀、內化為我的教育信仰,成為我對“自己”的理解及對教育的感悟。
1999年8月28日,我到實驗小學報到上班,教導處林老師告訴我,學校體育教師緊缺,這一年內我任專職體育教師。我想:常州師范第二批五年一貫制大專班數學專業畢業,就教體育?教體育就教體育!我還是學校籃球隊的主力呢,在小學里教體育,還不是隨便帶學生玩玩?
開學不久,分管體育的潘副校長聽我的隨堂課,點評說,看得出來小馬老師轉崗之后還是能隨學隨用,接受挺快的;不過上體育課不僅僅是吹吹哨子,整整隊伍嘍!領導的委婉批評,使我正視到自己的不足。通過向老教師請教,觀摩優質課,協助教練員訓練運動員等,我漸漸認識到體育教學絕不簡單,課前要規劃場地、準備活動器材;課中要組織活動,活動要契合學生身心特點,還要注意科學負荷;課尾要進行學習反饋,安排延伸活動。同樣是帶運動隊訓練,早晨及下午的安排也不一樣,早上主要是身體柔韌、靈敏度練習,下午可以安排耐力、速度、爆發力等專項項目訓練。
通過一個階段的努力,我的動物情境主題匯報課得到了認可:準備部分隊列訓練有序,自編動物模仿操不僅能鍛煉各個關節而且富有情趣;主體活動部分結合動物運動會情境,既能保障學生的訓練量,還能滿足有余力的學生的需求;結束部分用音樂配上兔子舞,學生不僅僅放松身體,還享受體育課的歡樂。
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一年后我回歸了數學教學工作。此后我還做過很多看起來與所謂的專業不相干的工作,所有這些“額外崗位”都無一例外地鍛煉了我本來不具備的能力與涵養,使我受益匪淺。
雅斯貝爾斯說:“人,只能自己改變自身,并以自身的改變來喚醒他人。”現在看來,教育者的崗位變化只是表面的更改,其內涵是你能否在新的環境中依然保持教育自覺,不忘初心。可以斷定,如果我未曾認真地學做一個體育教育工作者,肯定我其他教育工作也無法勝任。
工作18年,我拜了8位教學指導師父,接受名師指導的次數更是舉不勝舉。有的師父帶我練好基本功,比如初入職時的課堂教學語言是管冀敏老師帶我逐字逐句斟酌推敲的。有的師父指導我要關注師生互動交往,比如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多次聽了全國賽課一等獎獲得者梅志華老師的課后有所感悟的。史棟萍老師看出我有階段上了幾節公開課后心態浮躁,第二天的教研課只給我一晚上時間備課,課后還和同事們根據課堂提問觀測量表給我做數據分析,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特級教師邱恭志老師以《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為例指導我備課要善于“換一個角度思考”。特級教師周夢莉老師用十多年研究“差異”課題的經歷告誡我,只有持續朝一個方向研究,才能夠做到深井掘水,源源不斷。
一直拜師,是因為一直遇到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通過做門徒的方式可以直接與高手對話。不同的時期遇到不同的重要他人,我分別得到了教學技能、教材解讀、課堂把握、教育科研等能力的提升。閱讀專著、專業刊物等,與“高尚的人”間接對話;認真參與校本教研,網絡研修等活動;勤于反思、練筆等都是教育者提高自身的重要方式。我確信,教育者需要不斷豐滿自身,才能厚積薄發。
依然記得2003年第一次參加校級數學評優課選拔時的場景。“年少輕狂”的我,想著可不可以改變例題的編排,例如,為什么運算律要先學完加法的兩個運算律,再另外學習乘法的三個運算律?為什么第一節課不可以打通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聯系,進而探究除法、減法為什么沒有交換律?我就這樣大膽地嘗試了,可能就是這樣一些原創的火花得到了學校的認可,我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學區的評優課選拔。當時的想法,放在今天依然有一些價值:學完加法交換律,探究減法、乘法、除法有沒有交換律是依學而進,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訴求;用探究加法交換律的方法來探究其他是教結構、用結構學;探究過程中要先獨立思考,再組內討論,最后形成共識匯報,這里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的運用。
教育者能主動改變自己,教育之路上就能引發更多可能;教育者依托各種途徑豐滿自己,教育之路上會走得更加穩健;教育者能確認自己,那么前方未知的教育之路就能一直自信、勇敢地探索下去!
(作者系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高級教師)
G451
D
1005-6009(2017)30-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