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敏李欣榮
先做一棵搖動自己的樹
——江蘇省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語文學科組建設的實踐探索
顧小敏1李欣榮2
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問題,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語文學科組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團隊的崛起再次證明:積極引領,智慧助推,激發青年教師的生命活力,就能使他們成為教育教學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青年教師;隊伍建設;能力進階;閱讀的“思享者”;草根研究團體
蠡湖之濱、梁溪河畔的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其語文組以傲人的成績而享有美譽:在江蘇省舉辦的近兩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張軼磊、李欣榮老師代表無錫出征并斬獲無錫地區獨有的兩個一等獎;張靜、周瑾、華潔三位老師連續三屆以大市第一名的資格代表無錫參加江蘇省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均榮獲一等獎。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個學科組,這么多教師在省級重大教學比賽中連獲殊榮,這在全市乃至全省屈指可數,引人矚目。同時,語文學科組還獲得江蘇省高中語文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被評為無錫市優秀教研組,也成為無錫市語文學科研究基地。然而誰又能料想,就在十年前,語文組還深陷于發展的困境。
2001年至2005年,是語文組一批有經驗、有實力的老教師陸續退休的時期,也是一批初出茅廬、毫無經驗的新教師集中踏上講臺的時期。新老交替之際,30周歲以下的教師占全組比例達到驚人的80%,這樣的一支隊伍何時才能走向成熟?怎樣才能走向成熟?這不僅是外界的疑問,也是語文組教師們自己的疑慮,甚至有骨干教師認為這樣的土壤阻礙了自身的發展,沖動之下決然出走其他學校。
直面現實需要勇氣,改變現實有待行動。第斯多惠說:“一個人一貧如洗,對別人絕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先做一棵搖動自己的樹,庶幾是語文組教師們喚醒自我成長的意識,推動自身發展的原動力。
新教師渴望在講臺上揮斥方遒,迅速證明自己;期待能輕輕松松轉化學生的思想和態度;相信通過短時間的努力即能達到優秀教師的境界。在他們身上,自信、盲目、熱情、稚嫩等矛盾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質樸的、天然的“蠻”勁,尋找著提升的突破口。如果導之得法,那么新手教師就能迅速成長為熟手教師,并自覺地向專家型教師發展;反之,“蠻”勁會在長時間的盲目中消減、消退乃至消泯,歸于平庸。
針對這樣的現狀,語文組為年輕教師們設計了“模仿—中矩—創新”的課堂教學三步走策略。所謂模仿,就是通過觀摩組內骨干教師的課堂,熟悉教學流程,能基本明確教學目的和相關知識點。所謂中矩,就是熟知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能運用一般教學策略按常規處理教學問題。所謂創新,就是要求教師能擺脫千人一面的教學處理方式,使課堂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獨特的教學視野、教學理解和教學智慧。
支撐年輕教師完成從模仿到創新的能力進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聽課。聽課,不是簡簡單單地坐到別人的課堂里,簡簡單單地記下別人的授課內容而已,它必須成為一種思考、一種借鑒、一種吸收。學科組要求工作1~5年的新手教師每學期聽課不少于30節,工作6~10年的熟手教師每學期聽課不少于20節,工作11~15年、正在通往專家型教師之路上跋涉的“后”熟手教師每學期聽課不少于10節,同時撰寫聽課體會。積極鼓勵新手教師鎖定組內骨干教師進行聽課,大力提倡熟手教師走出校門到大市內兄弟學校取經,竭力爭取“后”熟手教師出市出省觀摩,加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措施經過多年的執行,年輕教師對于聽課的態度也從借口教學任務重、不耐其煩、心有抵觸,轉變為樂于聽課、千方百計聽課、爭相外出聽課。不少年輕教師一學年聽課超百節。同時,為了開闊大家的視野,語文組除了要求骨干教師積極開課,也大力延請國內、省內語文名師到校上課講學,錢夢龍、黃厚江、曹勇軍、唐江澎、肖培東、李仁甫、劉祥等譽滿全國的大家都在輔仁的講壇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對年輕教師授課的跟蹤和指導是促使他們教學能力進階不可缺失的一環。對此,語文組采取了三級指導方案:第一,指導教師隨堂聽課。指導教師主要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等授課的基本要素入手,指導年輕教師盡快熟悉教學流程、運用常規教學策略。第二,面向全校常態開課。每個學期,年輕教師都必須對全校開設常態課來展示自我,同時提供教學研討的素材。每個備課組的骨干教師組成指導小組,在常態課的準備期間對其教材處理、教學思路、課堂結構等進行多方位的指導。第三,面向校外上公開課。語文組大膽地推出能力進階迅速、教學素養好的年輕教師面向全市乃至全省開設公開課,全組的教師匯聚一起從教學設計的獨創性、教學思路的清晰性、課堂環節銜接的合理性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對試課進行全方位的評析。當黃厚江、肖培東等名師來到學校,年輕教師們不僅積極與名師對話,更勇于與名師同臺競技,且一人上課、全組參與,使團隊的整體實力得到快速提升。
這樣的三級指導加快了年輕教師從模仿到創新的教學成長歷程,催促、鞭策他們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可以說,經歷過這三級指導的年輕教師都獲益匪淺,許多教師已經在區市省的語文講壇上嶄露頭角。張靜老師獲得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時工作才5年,省教研員朱芒芒老師驚呼:“這么年輕!輔仁高中不得了!”周瑾老師獲得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時也不過工作9年。去年,她們兩人又同獲無錫市“教學新秀”的稱號。2016年,華潔老師又成為學科組第三位代表無錫參賽并榮獲省一等獎的青年教師。

眾所周知,那些在語文天地里叱咤風云的大師們之所以有廣闊的教學視野、精深的教學理解和獨特的教學智慧,無一不源自他們鍥而不舍的讀書鉆研。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思想、會思考;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在此之上還須樂于思考,享受思考的趣味,也即成為“思享者”。如果語文教師自己都沒能以讀書為樂,又怎能帶領學生進入書籍的圣殿呢?語文組通過多年實踐,為這些年輕教師確定了讀書的三個階段:在工作1~5年內,涉獵中西方古代史學、詩學、文藝學專著,在最易吸收知識的年紀扎實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工作6~10年內,重點學習國內優秀語文教師的經驗總結和課堂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工作11~15年內,花力氣“啃”教育、教學理論書籍。當有精神的底子和實際的案例作為支撐時,原本枯燥的理論也會變得有趣可親,教師進入課堂也就舉重若輕了。
應該說,語文組不遺余力地推動教師讀書的行動已經產生了實質性的效果。有的老師感覺備課輕松了,原來想不到的文意也能感受到了;上課腦子活絡了,能從容應對學生的問題了……這都是讀書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效果。用歌德的話說,他們都成了“經驗豐富的人”,“用兩個眼睛”讀書時,“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老教師成批退休、新教師大量入職,給教師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前是一個入職教師接受眾多師傅的傳幫帶,教師培養過程精細化、培養成果精品化,如今這種情況已不可復制;而新教師之間也會形成一個“場”,要么互相競爭,爭著進步,要么比著偷懶,不思進取。新形勢下如何促使年輕教師提高教學技藝、提升教育境界,是語文組遇到的又一難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個職初的年輕教師都有成為一個優秀教師的夢想。精細化的培養固然可以造就符合學校需求的教師,但也很有可能會壓抑他們的個性,精品化的追求也會使他們放棄自己尚顯粗糙卻極具實踐價值的想法。而當時的形勢,恰恰給予了他們“野蠻”“自由”生長的土壤。
經過審慎的考慮,學校決定以開放的培養方式,讓年輕教師們自覺組成學習共同體,作為草根教學研究團體進行微教研,期待他們在教科研上取得突破,并反哺他們的教學。
首先,鼓勵教師組織互學團體,取長補短。現在的職初教師來源非常廣泛,他們有的出身文藝學,有的出身古代文學,有的出身比較文學,有的出身文字學,這么多不同專業的年輕教師聚在一起,就等于一個“場”中充滿了異質思維,是可以充分擊蕩而帶來巨大驚喜的。學科組鼓勵他們成立小講堂,在同伴間相互交流,分享他們所學專業的最前沿的學術認知。在這樣的交流中,教師可以拓寬自己的思維邊界,引起深入探究的興趣。
其次,鼓勵他們成立研課共同體,進行草根微研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以往的教研活動,都由年紀大、資歷深的骨干教師定調子、把方向,年輕教師沒有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現在,學科組鼓勵他們成立研課共同體,讓他們成為研課的主體,由課例的被評者轉變為評論者。同時鼓勵他們做“一課一思”“一惑一研”的微教研,互相質疑,合作研究,并做好微教研的敘事。在正式研討之后,充分利用教學外的零碎時間,通過QQ群、微信群等網絡交流平臺進行延時研討,捕捉瞬間思維的火花,化零為整,深化即時研討,形成教研的共生性、生活化。
再次,鼓勵他們探究課型,積極創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語文備課組里,教師研討、備課的時間是雷打不動的,而備課的主角則是年輕教師。學科組鼓勵他們去探討對教材的理解,對課堂教與學的方式的改變。鼓勵他們突破已經固化的課型認知,去探究各種類型的新課,比如演講課、新聞照片寫作課、案例研究課等等。
青年教師隊伍關乎學校的持續發展,關乎教育教學的活力。無錫市輔仁高中語文組之所以獲得主管部門、兄弟學校、社會輿論的一致認同,就是因為在危機中抓住了發展之本,激活了年輕教師的內驅力,讓他們先做能夠搖動自己的一棵樹,最終用靈魂喚醒靈魂,用智慧點亮生命,迎來了整個教師群體跨越式發展的喜人局面。
G451
B
1005-6009(2017)30-0036-03
1.顧小敏,江蘇省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23)語文學科組組長,高級教師,無錫市名教師,無錫市學科帶頭人;2.李欣榮,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23)語文學科組副組長,高級教師,無錫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