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合作小學 董衛兵
關于小學“零距離作文”教學的實踐探討
江蘇省啟東市合作小學 董衛兵
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零距離作文教學,可打破寫作當中的條條框框,不僅能夠使學生寫作興趣得以激發,還能夠使學生寫作能力得以提升。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小學“零距離作文”實踐的教學策略。
要想更好地進行寫作,學生就得不斷地積累知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通過閱讀累積寫作的素材,借鑒他人寫作的方法和技巧,通過實現與閱讀的零距離,才能更好地編排自己的文字,創作出生動、優美的文章。比方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多進行課外閱讀,同時推薦給學生一些課外閱讀書籍,像安徒生童話、長襪子皮皮、三毛流浪記、草房子等著名的文學作品都可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當中有一段凄美的故事,即海的女兒,教師可讓學生循著作者的寫作思路,改寫最終結局,有學生這樣寫道:王子在他新婚的第二天,才知道美人魚已化成泡沫。王子非常思念美人魚,每天都在想與美人魚度過的時光。有一天他問時光老人:“我要怎么才能見到美人魚”。老人說:“你為她而死,這樣你們才能相見,并且你們能永遠在一起。”于是王子心甘情愿赴死,終于見到了他心愛的美人魚,并永遠相伴。實踐證明,當學生有著豐富的閱讀量之后,自然而然地會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因此不管是在課外還是課內,教師都應讓學生加強閱讀。
作文寫作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深厚的知識積淀,還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而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寫作當中去,實現與寫作的零距離。比方說在學孟母教子這一課文時,教師首先可向學生提問幾個問題:孟母為什么要教育孩子,孟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孟母教育孩子是否獲得了成效。當學生抓住了文章主旨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寫出這篇課文的讀后感,寫下從中所獲的領悟和體會。在進行寫作時,學生深切懂得孟母為了讓兒成才,不惜一再遷移住處所付出的苦心,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予以自己的愛,有些人在作文中寫道:每搬一次家并非易事,而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讀書環境,孟母接連搬遷,這是多么深切的愛,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愛著自己的孩子。還有學生寫道:孟子的成才離不開孟母的一片苦心栽培,而我們的成才成人也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在成長道路上,是他們讓我們鋪好了路,才可讓我們堅實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世間父母都像孟母一樣偉大。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寫出更有生活、更有情感的文章,還能領會到父母深切的愛。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周邊環境的一草一物進行觀察,留心生活的細節,通過實現與生活的零距離,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寫作素材得以豐富,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夠讓學生以飽滿的情感寫作更為生動的文章。比方說,在春天來臨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片春天的作文,然后帶著學生去春游,讓學生留心春天發生的變化,觀察這一季節特有的美麗,并傾聽和感受。有人看到小草重生了,有人看到花朵盛開了,有人看到樹葉變綠了,有人聞到了花草和泥土的清香,還有人感受到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教師可讓學生記下自己春游的所見所聞,并將其寫進文章當中,因是親身體驗,學生感觸頗深,不僅有更多的寫作素材,而且還有了極為充沛的情感。有學生寫道:春天來了,鳥在枝頭唱歌,花在枝頭歌唱,野草頑強不屈的在生長,大樹更綠了,天空更藍了,靜靜地聞,那是泥土花朵的香氣;靜靜地聽,那是大地迎春的歡快聲。通過讓學生留心身邊的一草一物,不僅能夠提供更多可選擇的生活素材,同時還能夠讓學生以豐富的情感寫出更為生動的文章。
批改作文并非是終結作文教學,而是另一層次的延續,因此教師應重視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更高效地完成作文教學。比方說,在學完《奶奶的白發》這一篇課文之后,教師也可讓學生寫一篇關于奶奶的文章,完成習作之后,教師可讓學生互評作業,找到閃亮點以及不足指出,然后進行相關的探討,有學生這樣寫道:有一天我和奶奶到果園,看到一個個橘子黃橙橙的,在太陽底下一閃一閃,我向猴子一樣刷刷的往上爬,雖然樹不高,可我還是很害怕,急著叫奶奶,可往下一看,奶奶已經不見蹤影了。回去之后,我很生奶奶的氣,可奶奶意味深長的告訴我:“你應該要勇敢、學會獨立面對一切事情。”我恍然大悟。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這一篇文章。有學生說,文章不夠生動、特點不鮮明;還有學生說,沒有突出奶奶這一主題,應加強這一點。還有學生說,詞語用的恰當。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寫作的學生找到不足之處,并明白要從哪個方向進行修改,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在實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秉著零距離作文的教學觀念,同學生的寫作特點和心理特點相結合,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對其進行指導,從而不斷地助于學生提升寫作能力,并積極地參與到寫作當中去,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