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第一中學 劉瑞陽
互動課堂讓文言文教學“活”起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第一中學 劉瑞陽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學大部分偏重知識傳授與積累,輕情感體驗與熏陶。而課程標準在閱讀和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的,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過程中,注意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不大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教師要達到課標的要求,就需要精心設計課文的切入方式。根據文章找到閱讀的切入點,將讀寫融合起來,體驗古人情懷,了解傳統文化。
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通過感受豐富、逼真的氣氛,使學生入境悟情,一上課,可以通過音樂、圖畫、詩詞、活動把氣氛渲染出來。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前名為就思考如何自然的引入課文,讓學生參與其中去體味鄒忌的諷刺藝術。最后我決定和學生們來次比美活動。上課伊始,我就問:“學生我們班誰長的最帥?”學生異口同聲:“萬龍”,我又問:“我與萬龍比誰帥?”這時學生開始有點騷動了,有的說老師美,更多的默不出聲。然后我就問那些說我美的同學,“為什么說我美?”他們有的說我本身就美,有的說喜歡老師,這時有個學生說老師趕緊上課,我避而不答。又問剛才不出聲的同學為什么不說話。他們有的說不愿浪費時間,有的說不愿奉承,說違心話。我說好,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同學們產生這些心理的原因。先由說老師美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1說:“老師對我們好,我們也要對老師好。”我總結道:你這是對老師的偏愛,然后我板書:“偏愛”兩字。
接著我們分析除了偏愛之外還有什么心理?這時平時最調皮的張少峰說:“我害怕老師責罰,要說點好聽的,讓老師高興。”我肯定了他的大膽表達并板書“害怕”兩字。
之后我又問學生:那么你們有的同學為什么說不愿浪費時間呢?生3說:“希望老師趕緊上課,傳授知識。”我接著他的話說:“這說明了什么?”生4悄悄說:“有求與你唄。”我趕緊板書:“有求與我”這時我故意說:“你們硬逼著我上課,打擾了我的活動,我很生氣,所以我要處罰一些同學,剛才不說我美的同學請站起來聽課。”這下那些沒說的學生很不情愿的站了起來,而其他坐的學生也不服氣,為他們打抱不平。此時我看出了學生的不平與抱怨。這說明他們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了,這種情感需要教師引導并產生對思辨藝術之美的探究。
這時我說:“同學們都不滿意老師的行為?好吧,你們之中只要把我的心情勸說高興了,我就讓全體同學坐下,否則就要一起站著。”這時有的學生就開始學電視中的人物,有的奉承,有的直說可是都不起效果,我依然不滿意,學生們的交流藝術還沒有成熟。此時我看時機差不多了,我讓站著的學生全部坐下。然后說:“同學們,你們剛才發現老師做錯了事,可勸說了半天,老師卻沒有聽進去,這是為什么?”現在我們來看看戰國時的鄒忌是怎么勸說齊王的。
此時讓學生閱讀課文,學生自由閱讀,可謂事半功倍。我問他們說說自己明白了說明?學生談自己明白了說話要有技巧,可以通過舉例子去勸人,不能在人發火是勸說等有關說話的技巧。我就問學生:“鄒忌為什么能勸服齊王?”學生說他采用推理的方法讓齊王自己得出道理,學生還說他有自知之明,還有的說他采用對比的方法與徐公和齊王對比,有的說他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勸說齊王,學生不自覺地對鄒忌的諷刺藝術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這時,學生們只是講出了道理,并不代表他們能運用這些道理。于是我又說:“剛才說老師不美的同學請站起來,同樣還是誰勸說的動老師就可以坐下,如果不行就站著。”于是學生經過討論之后選了幾個代表,開始對我進行勸說,他們旁征博引,先不說讓同學坐下,而是以日常我對待他們談起,引發我的同情心。而且還把我與其他老師做比較,通過我與學生的較量,學生不但明白了課文的主旨,還訓練了他們的口語能力。
對比教學可以使學生通過對比不同的文章、人物、景色,使學生入境富情,綻放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經歷。在教學《十五從軍征》和《采薇》兩篇詩文時,采用了對比教學,這種對比是對照自己的經歷,去感悟古人表達情感的方法。
在導入環節中,我拋開課文,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軍訓生活,這一下學生都異口同聲的說:“太累了,再不愿軍訓了”。我又問他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感受?學生有的訴苦,有的說無聊,有的說瞌睡等等。這時我話鋒一轉,問他們軍訓了多長時間?學生都說“一周”。我就追問:“要是讓你們訓練十年甚至時間更長,你們覺得怎么樣?”這一下捅了馬蜂窩,學生們都開始抱怨:“老師你太殘酷了,不讓我們活了,甚至還有的說老師沒人性了等等”。
此時學生可以說是群情激憤,我抓住他們的憤激之情,引導學生讀古詩《十五從軍征》。學生讀完之后個個沉默不語,見此情形,我趁熱打鐵問:“有何感受?”生都說:“真可憐”。我板書“可憐”二字。并追問學生:“你們可憐老兵一人么?”學生說:“所有當兵的,所有受苦的人。”這時有的學生說:“太恨人了。”我板書“恨”接著追問:“你們恨什么?”生說:“戰爭”。我總結說:“是的,戰爭該恨,它讓多少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有家不能回,可是我們除了恨戰爭之外,還應該恨誰?生回答說:“社會”,為了讓學生更清楚,我就說社會太廣泛,老百姓也在社會中,他們也該恨么?學生回答說應該是統治者。我又寫下了“統治者”三字。
于是我要求學生把我寫的字詞聯系起來,可以加入自己的詞語,完成一個主題鮮明的意思。學生積極行動完成了板書。
然后我又問學生景色描寫那么多起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的令人吃驚有的說有襯托作用,有的說有表現人物心情的作用,有的說突出主題的作用等等。我又板書課題《采薇》讓學生猜測課題的意義,學生就問薇是何意,我并不直接點出含義,有的學生說肯定與草有關,我笑而頜首,學生繼續想《采薇》的“薇”或許是野菜,我說那么猜測的很準確,那么會是誰去采野菜呢?學生說肯定是饑餓的人。我又說了一個人的身份有很多,例如:官員、農民、商人、工人、士兵等等也有窮人、富人。而本詩的主人公應該是哪一類人?我就讓學生讀詩,讀后學生都說是個窮苦的軍人在回家途中。
語文教學創新要把備課改為備學生,注重學法的指導,把文言文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解決找出的難點。備學生的重點就應放在指導學法、發展個性,培養創新思維的道路上。
教師在備學生時不僅要考慮到不同能力層次的需求,還應該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層次不同的學生達成的目標不同,教學目標就要起到定位、導向和激勵的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每一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從每一堂課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有助學生的思維發展。
如:高三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高考的命題方向,重點難點的確定要以高考為導航,設計問題更要樹立高考意識,深入探索高考的命題規律。既要讓學生有思考探究的空間,也要給學生以答題的信心和興趣,還要讓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掌握答題的技巧。如此,課堂教學落到了實處,學生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教師心里只要存著一個目標——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新課程理念為教學導航,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