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玉
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棲霞實踐
李寶玉
本期主持: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 朱光成
主持人語:家校合作共育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班主任應當深刻關注班級學生在家校之間的真實生活,引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同,立足學生的成長需要,開展適合班級學生終生發展的一系列有規劃、可進階的教育活動。家校合作共育活動只有實現課程化才能制度化、正規化和特色化,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是班主任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涉及教育規劃、德育解讀、家校溝通、親子交流、課程研發、學生管理等諸多因素。
南京市棲霞區自2012年開始一直致力于家校合作共育及其課程研發的探索,在課程內容、課程形態和課程實施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本期我們將以棲霞區為例,重點介紹棲霞區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方面的實踐與思考,希望為廣大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提供思路與借鑒。
理解家校合作共育是實施家校合作共育的前提,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化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思路。從實踐上看,家校合作共育課程主要呈現出“社團—項目”型、“習慣—素養”型、“閱讀—價值”型和“引領—服務”型四類課程模態,每一種課程模態下雖路徑各異,但開展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活動總體上呈現出“開啟共育主題,營造活動情境”“突出主體意識,形成資源共鑒”“創新活動體驗,營造共育場域”“進行活動反思,提升共育能力”“樹立榜樣先進,共筑風氣融通”等五個操作流程。
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模態;操作流程
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場域,學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深遠而深刻。教育部頒布 《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后,“家校合作共育”成了基礎教育的熱門詞匯和重要話題。從當前學校教育的視角審視,研發并實施 “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成為許多班主任、學校德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重要選擇。因此,梳理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內涵、分享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模態和實踐操作技巧,有利于區域推進家校合作共育課程,進而提升教育品質。接下來,筆者將對南京市棲霞區推進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實踐進行相關闡述。
家庭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應該關注的事,而且也應當是家長和社會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因此,開發家校合作共育課程首先需要課程開發者對“家校合作共育”及“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有深刻的理解。
1.對家校合作共育的審視。
“家校合作共育”中有四個關鍵詞,理解家校合作共育,首先需要對這四個關鍵詞進行審視。具體來說,首先要理解“家”,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家”通常指家庭,但也可以具體為學生的家庭、教師的家庭;“家”還可以指家長、學生的家風、學生所在的家園等。其次要理解家校合作共育中的“校”,首先指“學校”,當然可以具體為學生所在的學校、學生所在的班集體和學校的校友等。再次,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合作”,既指家庭在管理課程等方面參與學校又指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等。最后,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共育”,是指以營造學生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標,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參與的教育,并在此過程中注重家庭風氣、學校風氣和社區風氣的相互融通。
2.對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審視。
從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現實來看,班主任因直接負責班集體操作系統的架構和建設,是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天然開發者和實施者,但全體科任教師都面臨著家校合作共育的責任,家校合作共育課程開發者和實施者應當逐步從班主任轉變為全體科任教師。從課程實踐看,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內容應該是多元和動態的,家校合作共育既要注重引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好學生”,又要注重引導家長“如何成為一個好家長”。此外,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應當更加注重引導班主任、班級科任教師結合本班家長的實際開發能夠解決真實問題的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并且在實踐中始終注重運用班本和校本化的課程資源,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校本化和班本化的創新與實踐。
3.對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實施的審視。
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效果深受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實施情況影響,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如學校主導、家庭漠視、課程規劃和課程活動隨意等諸多現實問題,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當首先強調家校互鑒。具體來說,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在實施課程過程中可以通過家校聯系、家校互相學習、家校共同商討方案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其次,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實施應當立足家校共育活動,讓學校、家庭和社區在豐富多彩的家校合作共育活動中增進共信和情感,以利于課程實施。最后,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結合服務對象的特點,注重素養進階,如指導低年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中年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學生塑造風格,指導高年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等。
在開發和實踐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過程中,棲霞區注重強調家校合作共育課程開發與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建設的有效結合。從區域內各校的實踐看,依據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將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分為 “引領—服務”“社團—項目”“習慣—素養”和“閱讀—價值”等課程模態,這是開發與實施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基本選擇。
1.“引領—服務”型課程模態。
家校合作共育課程以提升家長和班主任家校合作共育的能力為目標,立足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問題,將問題提煉出主題,形成課程內容。這一課程的構建,強調家長和班主任既是課程的研發者、培訓者,也是課程的受訓者,共同參與課程的管理;強調課程內容是動態的,將專家講座等理論學習同家校合作共育的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升家長和班主任家校合作共育的能力;強調家長和班主任形成知己知彼、亦師亦友、平等共鑒的關系,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的深度融合。
如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積極構建的家校合作共育講師團課程。第一步,開展調查研究,發現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長和班主任身上存在的問題,并立足問題梳理講師團課程的目標、內容;第二步,圍繞內容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知名校友、班主任和家長等,開設講師團課程系列講座;第三步,將課程講座理論同家校合作共育實踐相結合,引領家長和班主任在家校合作共育活動中踐行理論;第四步,立足共同體建設,將講師團課程內容向周邊學校輻射,實現資源共鑒,充分實現引領和服務功能,有效提升家長和班主任家校合作共育的能力。
2.“社團—項目”型課程模態。
“社團—項目”型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強調依照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要求,基于學情、教情、校情,推進國家課程的最優化實施,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課程的構建,立足家校合作共育,要求突出國家課程價值,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要求;要求突出國家課程價值指導下的學校課程價值,立足學校和學科特色,因地制宜,進行教材的校本化處理和學校本位的課程整合;要求通過社團項目等形式,開展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創造性實踐,形成學校的特色課程、特色項目乃至學校的特色文化。
如棲霞區道德與法治學科構建的公民法治教育實踐課程。第一步,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梳理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明確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第二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考察、民主投票等形式,確立班級法治教育實踐研究主題;第三步,在家校引導下,學生圍繞主題,分組對相關主題的公共政策進行搜集、解析,對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調研、梳理,并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向相關部門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第四步,學生制作展板,家校參與聘請相關部門專家、領導,召開公民法治教育實踐聽證會,彰顯課程的社會價值。
3.“習慣—素養”型課程模態。
“習慣—素養”型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強調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這一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德育素養進行整體思考,形成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目標;強調立足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形成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內容;強調在家校合作共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定位形成素養培育的關鍵習慣;強調通過家校合作共育,幫助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結合具體的生活場景,去體驗、感悟、內化和認同。
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以下簡稱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小學部構建的“每月一事”德育課程。首先,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方面內容確立課程目標;其次,立足對學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行為習慣選擇主題,如走路(規則)、種樹(公益)等;第三,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立足家校合作共育,整合學校特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主題閱讀、主題實踐、主題展示、主題論壇等“每月一事”活動,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驗平臺;第四,引導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體驗、感悟,關注學生的主題反思,強調學生對主題內容的內化、認同,并形成自己終身受益的行為習慣。
4.“閱讀—價值”型課程模態。
“閱讀—價值”型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是滲透在 “引領—服務”“社團—項目”“習慣—素養”等家校合作共育課程中的,強調圍繞主題,開展系列主題閱讀,從理論到實踐深化對主題的認識,提升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品質。這一課程強調閱讀課程化,在注重師生、生生共讀共寫的同時,特別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閱讀,強調通過圍繞主題的系列閱讀,加深父母與子女、與學校的觀念融通,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力,提升家校合作的實效。
如棲霞中心小學構建的家校合作閱讀課程。第一步,開展家校之間的共讀共寫,倡導家長在家庭設立圖書角,提供書目和閱讀方向,明確閱讀要求,形成學習場域;第二步,注重家校交流,將家長會辦成“讀書會”,請家長走進“晨誦午讀暮省”課堂,讓家長參加讀書主題論壇、讀書故事賽、書本劇表演等活動,形成風氣融通;第三步,進階閱讀內容,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閱讀課程的建設,尤其是閱讀書目的策劃,開展分階段分層次的系列主題閱讀,形成價值認同,實現家長、班主任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在構建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強調依據國家課程和立足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確定課程目標;圍繞課程目標梳理課程內容;圍繞課程內容開展系列家校合作共育活動;立足學生的成長對家校合作共育活動效果進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課程實施環節,形成了棲霞區家校合作共育活動的操作路徑。
1.開啟共育主題,營造活動情境。
家校合作共育,不能為了合作共育而合作共育,必須在具體的主題活動中進行。為此,開展家校合作共育活動首先要圍繞課程目標和內容,開啟共育主題,立足學生問題解決,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并開展家校合作共育活動。有了活動情境,家校合作共育就有了抓手,家庭和學校就有可能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施展身手,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開展真實有效的合作共育。如棲霞區道德與法治學科構建公民法治教育實踐課程,南師附中仙林學校立足學生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的提升,在班主任、家長的參與下,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收集資料,確立了“仙林地區公共自行車租賃問題的研究”這一課題,并將學生分成問題組、政策組、方案組、行動組,創設多樣的實踐情境開展活動,家長和學校在學生課程活動中開展積極有效的合作共育。
2.突出主體意識,形成資源共享。
從主體間性的教育哲學視角看,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活動的主體一般可以看成是課程、教材、教師、學生,甚至還可以是班主任、家長等。班主任、家長、學生等主體之間通過自由、民主、創造性對話和主動參與,最終達成共識,產生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發展。這個過程,形成資源共享很重要,班主任要走進家庭,家長要走進學校,班主任、家長要和學生一起走進社區,只有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實現家校融通,才能更好地達到共育效果。如在仙林學校開展“仙林地區公共自行車租賃問題的研究”課程活動中,要充分調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班主任、家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家長群體中律師、社區工作者、公共自行車的管理者和租賃者等相關資源,為課程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和便利。
3.創新活動體驗,營造共育場域。
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更多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基于道德認知的體驗、感悟、內化和認同,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幫助。為此,在課程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體驗,還要關注班主任和家長在活動中的體驗,尤其是要讓家長在活動中感同身受,這樣才能更好地融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良好的共育場域。如在公民法治教育實踐課程活動中,我們關注學生的法治觀念、法治素養和法治實踐,讓家長積極參與課程活動中相關政策的文獻研究和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和班主任、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無縫對接,讓學生的法治實踐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社會,更好地實現公民法治教育實踐課程的目標。
4.進行活動反思,提升共育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目標,提升教師和家長合作共育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新父母學校、家校合作共育講師團等途徑,但棲霞區的實踐更強調在家校合作共育的實踐中提升教師和家長的共育能力,而進行活動反思是我們的重要方式。我們不僅反思活動的環節和設計,更反思家長和班主任在活動中的行為,這樣的反思不僅能提升他們家校合作共育的能力,更能更新他們家校合作共育的觀念。在公民法制教育實踐課程中,我們特別設置了聽證會環節,這不僅是對課程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對課程活動的反思與總結。在聽證會上,家長可以作為聽證會專家參與,也可以作為觀摩者參與。學生展示課程活動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專家依據學生的展示對課程提出質疑并進行論證,這一過程,有利于教師和家長進行活動反思,提升共育能力。
5.樹立榜樣先進,共筑風氣融通。
區域層面開展家校合作共育課程,點面結合是有效的推進途徑之一。一方面,我們立足區域特色,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從課程內容到課程實施,再從課程管理到課程評價,整體構建,全面推進;另一方面,我們立足學校實際,關注每所學校的課程建設,通過評比、展示等建設課程基地,梳理課程建設經驗,形成榜樣特色。在此基礎上,在區域層面推廣榜樣經驗,實現區域課程建設均衡發展,促使全區家校風氣融通。如前面提到的公民法治教育實踐課程、家校合作共育講師團課程、“每月一事”德育課程、家校合作閱讀課程等都是從區域層面推進的課程。以家校合作共育講師團課程為例,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的講師團課程先是在本校全面推進,取得良好的效果后再在西部共同體推進,帶動并不斷提升周邊學校講師團課程建設。最后在全區推進,對全區各校講師團課程建設提供卓有成效的經驗。
上述路徑,是我區開展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活動的一條典型路徑,除此之外,區內各校依據自身實踐,不斷創新和豐富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活動的路徑,不斷提升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品質。
G459
A
1005-6009(2017)47-0053-04
李寶玉,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28)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