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艷
傳承與開拓并舉的“藝術研磨”
——當代中小學書法課堂的理想追求
蔡 艷
書法,詮釋了滲透在基因和血液之中的中國人的生命美學,凝聚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書法課堂有著其特有的形態和價值追求,以“藝術研磨”的形式根植于本源規律,融匯于文化體系,鏈接于未來視野。
藝術研磨;本源規律;文化體系,未來視野
書法文化內涵無限深遠,詮釋了滲透在基因和血液之中的中國生命美學,凝聚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書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被納入國家課程計劃,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要落實這些宏大的命題,我們必須把視角落在最普遍最基礎的教學單位——書法課堂,在這個最常見也最重要的地方,來一場“藝術的研磨”。
研磨,是一種細致的工藝,在這里如唐代賈島《送僧歸天臺》詩中“妙宇研磨講,應齊智者蹤”做“研究琢磨”講。書法這一特有的藝術形式,意味著書法課堂有著它獨有的藝術價值和形態構造,需要每一個教育者深入扎實的研究琢磨。
首先,遵循書法的本源和規律。關于書法,紅學大師周汝昌給出了一個質樸的解釋:書法就是中國毛筆寫漢字的藝術。這個解釋直白地告訴我們,書法的核心是漢字。因為有了這樣的核心,書法不是線條的整齊一律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多樣流動的自由美,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有個性,并不做機械地重復和僵硬的規范。圍繞漢字來講書法,讓書法有了靈魂,用書法書寫漢字,讓漢字有了生命。其次,書法是由毛筆書寫的線條和點畫構成的藝術作品。柔軟又有彈性的毛筆在書寫的過程中,運用藏鋒、露鋒、逆鋒、中鋒、轉鋒、回鋒、提、按、頓、駐、挫、轉等不同的處理技巧,表現不同形態的筆畫。它的彈性與使用者的力度融合決定了書寫的樣態。清代康有為曾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遵循書法的特點,從楷書的基本筆畫入手,初步掌握起筆、行筆、收筆的基本方法。再有計劃地分析結構布局,如上密下疏、左收右放。在實踐中引領學生發現總結結構的規律,如多點的變化、多橫的長短、多豎分主次、多撇不同向;同中求變、向而不犯、密而不擠、背而不離、穿插互訪、收縮避讓、斜正相依等。在過程中滲透文化,小學低中年級可以結合經典碑帖,漢字演變歷史故事,書法家的故事;到了高年級和中學階段,可以引導結合其他學科,追尋書法的變遷,探究漢字文化,有計劃地觀摩欣賞經典碑帖和書家名作,從技法到藝術,從實用到審美,融會貫通,逐步提高。
其次,遵循學生發展的特點和學習規律。《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書法教學容量適當,難易適度,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書法課堂就是在實踐和探索中找到書法文化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生熟悉喜愛的形式去設計教學,整合資源,讓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真正在中小學書法課堂落地。教學的內容,從基本的筆畫到簡單的字再到結構復雜的字。練習的程序從學會觀察比較、學會讀帖,到描紅、仿影、臨帖、獨立書寫,再到注重章法品式、學會賞析評點,循序漸進,不隨意跳躍。筆者所在學校經過實踐,探索出:結合已有生活、融合音形字義、讀帖臨帖對照、關鍵筆畫定位、注重章法品式的6步書法教學模式,探究書法課堂教學的教學效能。
第三,遵循課程標準和指導綱要的基本要求。書法課是一門課程而不是一項特長。首先是面對全體學生,完成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這包括字寫得好的學生,也包括寫好字有困難的學生和不怎么努力練字的學生。書法課堂不隨意提升書法教學的要求,教師要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分層的達成最基本的要求。課堂上要充分保障強化技能“練習”的時間。其次,硬筆與毛筆兼修,實用與審美相輔。注重搭建舞臺,拓展空間,體現書法的使用價值,激發廣大學生對書法的喜愛。
僅局限于普通課堂的教學,遠不能應對書法這一特有的藝術形式。《綱要》也明確指出:重視課內外結合,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書法、用書法,積極開展書法教育實踐活動。
以文化系統的理念,開發銜接課程、拓展課程、禮儀課程、活動課程等形成書法課程群,構建書法環境、書法評價等形成書法文化系統。將書法課堂融匯于文化體系之中并以文化的形態不斷延展,深化,融合。如:基于書法習慣養成的書法童子功課程。通過兒童喜愛的游戲練眼功,提升觀察能力;練手功,為未來的執筆、運筆做準備;練心功,學習靜心凝神;練站功,為懸腕書寫打下基礎。書法用品整理課程。通過科學的步驟,結合有趣的童謠,讓寫字前各類工具的擺放,寫字時的書寫習慣,寫字后文具的收放、作品的保護有序而高效,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整理能力。與學科融合開發的拓展課程。與體育融合的書法操課程。融運筆、行筆、磨墨等動作的書法操,將書法與體育相結合。與美術融合的水墨畫課程,從低年級開始感悟毛筆彈性特點,熟悉水墨暈染特點,運用水墨書寫童趣。與勞技融合的篆刻課程,學習篆刻的歷史文化和基本技法,為完成完整的作品做準備。與歷史融合的欣賞課程,學習裱畫的歷史,了解裱畫的過程,加強對各種章法品式的體會,加強對作品的保護意識。基于傳統書法文化的儀式課程。開筆禮:學校一年級新生入校均進行“朱砂啟蒙,開筆啟智”為題的開筆禮,孩子們身著漢服端正衣冠,擊鼓明志,拜見孔子,點朱砂開天眼,一筆一畫寫下人生第一筆,帶給孩子童年書法文化的印記,也增加了學童心中書法的神圣感。
讓書法課堂融匯到有目標、有步驟、按序列、有評價的文化體系中,書法課堂如“接天蓮葉無窮碧”充滿了無限生命力。
時代在發展,沒有創造性轉化,傳統就是傳統,永遠不會變成現實。書法也是如此,它是一種傳統的文化,鏈接上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教育技術,將打開書法課堂的未來視野,書法課堂將“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揭開軟筆書法“無痕”的運筆奧秘。精妙多變的運筆,是軟筆書法“無痕”的藝術。學生接觸軟筆書法時也最難把握,班級授課也很難做到每個學生個別指導。在多媒體環境下運用動畫演示運筆過程,直觀而清晰;通過實物投影儀教師現場書寫,邊寫邊講解,讓學生真切感受運筆的提、頓、折,起筆,回鋒,收筆的過程。
運用信息技術追蹤書法“無形”的筆畫變化。多媒體交互平臺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是及時對比,能讓學生發現不同的運筆產生的不同筆畫的變化,不同書家在書寫時筆畫的變化。如:同一個“點”,不同的書法家呈現不同的姿態,不同的部位亦有不同的寫法。同一書法家在不同的階段,筆畫結字也有變化,如顏真卿在青年、中年、老年的作品有不同的韻味,即使是同一書法家同一階段,不同的心境也有不同的作品。利用數字化平臺,可以將不同書法家的筆畫同時呈現,讓學生直觀比對,體會。學生習字后,同樣通過實物投影對比自己的作品,直觀地發現運筆方法帶來了字的變化,字體氣韻的通暢,進一步體會遁于無形的變化之妙。
運用多媒體平臺,引導走進書法浩瀚“無垠”之域。引導學生運用互聯網學習,自主探索,引導他們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書法知識,通過建立網站,校園bbs、知識競賽,編輯趣味小報等方式交流和驗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信息檢索和整理能力,讓每個孩子借助信息化技術走進書法浩瀚無垠之域。
運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達成書法文化的國際交流。古往今來,書法既是與自己相處的儀式,又是表達心聲的優雅修行,書法文化更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促進與交融的發展史。理想的書法課堂是學生們同伴分享,互相尊重的生命成長樂土,同時也是國際文化理解能力發展的廣闊天地。互聯網技術可在課堂中讓學子們運用書法這一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形式,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同時汲取他國文化的精華再發展書法文化,使之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周汝昌.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李澤厚.美的歷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4]宗白華.藝境·中國書法中的美學思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J292.1
B
1005-6009(2017)77-0009-03
蔡艷,江蘇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江蘇鎮江,212003)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蘇少版《書法練習與指導》編寫組核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