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俊
特殊兒童:班主任專業素養的“試金石”
潘月俊
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已成常態,但其在學校以及班級里的生存狀態如何,則依賴班主任的專業素養。班主任要轉變觀念,理解隨班就讀的意義,認同“全納”的教育思想,尊重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利,在管理實踐中為特殊兒童提供各種條件,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班主任要轉換視角,將特殊學生視為獨特的教育資源,精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共生共長,促進品格發展,推動團隊建設,觸發生命教育。
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教育資源;專業素養;班主任
特殊兒童,又稱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廣義上指在心智特質、感覺能力、神經活動或生理特征、社會行為和溝通能力等方面偏離常態的各類兒童;狹義上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殘疾或障礙,使得其無法從一般的教育環境中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果,需要通過學校教育設施的調整或特殊教育服務的扶持來發展其潛能的兒童。我國自1987年起就開始在普通教育機構招收特殊學生進行隨班就讀,目前在普通小學、初中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就讀的殘疾學生總計23.96萬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總數的54.2%。如果包括那些沒有申領殘疾證的,或者尚未列入殘疾系列的自閉癥、注意力缺陷、學習障礙患者等,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應該會更多。
不過,不少特殊兒童在學校里只是“原生態”地成長。教師們抱怨他們成績不良,難于管教;同學們反映他們行為怪異,惹是生非;部分家長甚至集體抗議,要求特殊學生轉走等等。隨班就讀異化為“隨班混混”,究其原因,學校環境、機制、課程等相關配套欠缺是一方面,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認識不清、準備不足則是關鍵。雖然有一些優秀班主任在教育特殊兒童方面頗有心得,但大量的普通班主任對特殊兒童是拒絕與排斥的。他們往往只看到特殊兒童的“問題”,而無視他們也是學生;他們往往只追求特殊兒童“正常化”,而忽視他們的“特殊”;他們往往只期待特殊兒童發生改變,而忘記自己需要改變。
既然特殊兒童已經進入班級,成為教育對象的一員,班主任理應努力成為他們的人生導師。我們的專業素養,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導那些“優秀”的、“正常的”或“聽話”的學生。特殊的兒童的成長,更需要我們的愛,也更能體現出我們的教育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講,特殊兒童,是班主任專業素養最好的試金石。面對特殊兒童,班主任需要轉變觀念、轉換視角、轉型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都傾向于認為殘疾人是特殊人群,他們需要特殊的成長環境。許多人覺得讓特殊兒童到特殊教育學校去學習,才是負責任的行為。其實,把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完全隔離開來,是不利于特殊兒童成長的。“隔離”使得特殊兒童沒有機會與同齡孩子交往,缺乏同伴交流與認同,容易封閉自我;“隔離”使特殊兒童難以真實地感受普通的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的視野受到局限,潛能也無法被發現。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市召開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頒布了《薩拉曼卡宣言》,明確提出了“全納教育”的思想。所謂“全納教育”,是指教育應當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學校必須接收服務區域內的所有兒童入學,并為這些兒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條件。宣言強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并鄭重聲明“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須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這些學校應將他們吸收在能滿足其需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中”。這不僅指出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應然性,而且強調學校要做出改變,充分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利。
讓特殊兒童隨班就讀體現的是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而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并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每個人的。因此,學校在接納特殊兒童時,不僅要在環境、場所、制度上考慮到他們的需求,更需要鼓勵班主任在管理實踐中智慧地做出調整,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
班主任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時提供支持,尊重特殊兒童的學習權。如刻意安排座位,將特殊兒童安排在比較靠前、行動方便、旁邊有助學伙伴、有利與教師交往的位置;簡化制度要求,用清楚、積極的語言和特殊兒童討論規則,不超過三條,以鼓勵他們做到;對特殊兒童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而出現的“出格”言行寬容處理。只有提供了這些支持,特殊兒童的學習在普通班級中才可能真正發生。
班主任應精心設計活動,提供各種條件,保障特殊兒童的發展權。發展權是指每個兒童都有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特殊兒童也不例外。隨班就讀對于特殊兒童而言,最大意義就在于能和同齡的正常兒童一起學習與生活,參與各項活動。因此,學校的課程活動,要照顧到特殊兒童的需求,要為他們提供便利,鼓勵特殊兒童參與進來。如與聽障兒童交流時讓他看到口型,幫助他借助讀唇理解;利用大字卡片為弱視兒童出示要求;為特殊兒童精心挑選固定的助學伙伴;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更多的練習機會等。
班級中來了特殊兒童,自然會因其“特殊”而“與眾不同”,也自然會引起同學、老師和家長的各種議論。特殊兒童有受教育權,普通學生也有發展權,兩者和睦相處、攜手共進,方能體現“全納教育”提出的“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特殊學生如何在班級里與他人共生共長,這是對班主任專業智慧的考驗。其實,每一位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一種重要的條件性教育資源。當我們轉換視角,將特殊兒童變包袱為資源,你會發現,他們的興趣、特長、需要、困難、問題、生活經歷和體驗等均可以轉化為具有豐富性、親和性、生成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教育素材。
1.特殊兒童是學生品格發展的助力泵。
學生品格發展最重要的瓶頸在于 “知行不一”。學生對于基本的社會倫理、善惡標準都很了解,但知道不等于做到。傳統教育因缺乏現場體驗與考察,學生品格評價主要依據語言表達,“假、大、空”盛行。特殊兒童為學生品格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教育現場。學生與特殊兒童一起生活、學習,能夠充分感受到特殊兒童需要同伴的關心與照顧,這為培養普通學生的助人意識、利他行為和公共精神提供了資源,讓“善”與“愛”在班級中自然生長。同時,我們也相信,這些和特殊兒童一起學習、生活過的學生,長大后將會更加懂得尊重和包容。
2.特殊兒童是班級團隊建設的催化劑。
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建設班級團隊,團隊的重要標志是目標一致、接受差異、分工合作。特殊兒童在班級學習與生活時,往往會面臨許多困難,而這些困難又是其一個人難以解決的。作為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看到,我們班級是一個團隊,特殊學生的困難,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也是我們團隊的問題,以此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幫助特殊學生戰勝困難。例如,班級中有一個自閉癥學生,存在語言缺陷,如果大家疏遠他,班級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團隊。如果大家互相合作,想方設法去尋求戰勝交流和理解困難的方法,那么學生都會體驗到一種有挑戰而又有教育意義的經歷。這份經歷將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讓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愛的流動。
3.特殊兒童是學校生命教育的觸發器。
增強生命意識、培養健全人格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特殊兒童在自身獲得成長的同時,對普通學生生命意識的觸發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這些健全的孩子從小就從身邊殘障孩子身上認識到生命是有著不同狀態的,有的是健全的,有的是殘缺的。但是,特殊兒童也擁有優勢與潛能,如有的視障兒童聽力特別靈敏,有的孤獨癥兒童計算能力超強等。更重要的是,特殊兒童接受殘疾的勇氣,頑強拼搏的意志,茁壯成長的事跡,往往能夠給普通學生帶來極大的沖擊力,使他們感嘆生命的神奇,體會生命的意義。
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對班主任而言確實是新的挑戰。面對這些個性不一的學生,寬容遷就,未必能讓他們感動;加強管理,未必能讓他們獲得幫助。基于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班主任需要實現轉型發展,重新思考班主任工作的重心,重新理解班主任的專業素養。我認為,能夠為特殊兒童提供優質的個性化教育的班主任,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專業素養:
1.教育情懷。每一位優秀的教師身上,最突出的品質就是擁有教育情懷,包括對教育的理解與追求、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普通班主任視特殊兒童為包袱,避之不及,怕惹麻煩,充滿成見與恐懼;優秀班主任視特殊兒童為資源,坦然接受,充分發掘,充滿愛心與智慧。這就是教育情懷的不同。只有真正地關愛每一位學生,才可能讓他們健康成長。
2.領導才能。班主任不是班“干事”,不要被瑣碎班務所困擾,而應聚焦于學生健康成長和班級團隊建設。面對班級中的特殊兒童,班主任要利用個人影響力,調動資源,賦權增能。如率領班級學生共同打造積極向上、充滿溫情的班集體;組織特殊兒童家長和普通學生家長進行對話和溝通,引導他們相互理解支與持;邀請科任教師協同關注特殊兒童,共同尋找教育康復策略等。
3.研究精神。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給班主任帶來的最大挑戰就在于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專業技能欠缺。班主任不一定要成為心理教師或資源教師,但全面了解班級內的每一個學生,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卻是班主任的職責。我們要認真研究每一個特殊兒童,主動學習相關的特殊教育知識,了解基本的教育評估手段,掌握一些“揚優”或“補償”類活動策略與方法。同時,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及時搜集、整理兒童成長的相關資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客觀評估教育成效。
4.設計思維。設計思維是指在行動中進行創意思考,為改變現狀提供實用和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班主任雖然經常開展活動,但往往會忽略活動的創意思考和細節設計。面對特殊兒童,學校需要聯合專業人員、班主任、普通教師、特殊教師、家長等組建團隊,為每一個特殊兒童制訂個性化的教育方案。班主任需要精心思考課堂教學如何照顧特殊兒童、班級活動如何為特殊學生提供便利、特殊學生發展還需要哪些資源和設施等諸多內容。
當然,我們呼吁班主任重視特殊兒童的成長,并不意味著忽略普通學生,教育本身就應該是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發展需求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兒童”,都有特殊需求。保障特殊兒童的教育權益,提高隨班就讀的教育質量,實質上是踐行“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性的教育,促進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的教育思想。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如能促進班主任專業素養的提升,最終受益的將不僅僅是特殊兒童,而是每一個學生。
[1]李澤慧.特殊兒童的優質教育:全納教育培訓手冊[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齊學紅.未來班級發展走向與班主任核心素養構建[J].教育科學研究,2017(2).
[3]潘月俊.學校課程:如何支持特殊兒童成長[N].中國教師報,2017-03-15.
[4]鄧猛.整合教育與隨班就讀:理想與現實之間[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G76
A
1005-6009(2017)39-0046-03
潘月俊,南京市化學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48)副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