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站在課程角度進行班會課教學
——淺談高中班會課的整體化設計與實施
張志強
作為活動實踐類課程,班會課的設計、開發與實施遠遠滯后于課程理念和實際需要,亟待完善。班主任要依據國家德育政策、現實需要和班會課性質制定班會課程總體目標,建構三年一體化課程內容體系,形成有助于“點燃、體驗、思辨、行動”的班會實施方案,建立全員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
課程;班會課;整體化
高中階段是個體生理發展的加速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會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又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亟須教師陪伴和引導。班會課作為德育主陣地,在引領學生精神成長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前高中班會課多被用于處理日常事務,隨意凌亂,不成系統。作為活動實踐類課程,班會課的設計、開發與實施遠遠滯后于課程理念和實際需要,亟待完善。
班會課整體化設計與實施是助推班主任專業成長的需要。新班主任通過學習一體化班會課程體系,對高中德育建設形成整體認識,可以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的低效勞動。班主任團隊圍繞同一主題深入討論,集體備課,可以共享資源,凝聚智慧,激活思維,促進創新,積累課例,提高育人水平。在人人參與、相互啟發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由“業余”走向“專業”。
班會課整體化設計與實施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作為綜合實踐類課程,班會課負有打通學科壁壘,以引導學生直接體驗的方式彌補學科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心理健康教育等缺陷的重任。班主任在設計和開發班會課程時,要站在培養健全人格的高度全盤謀劃,在開發時尤其要重視那些學科教學較少涉及的內容,例如友善、意志等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關的內容。
班會課整體設計和實施是班會課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根據泰勒原理,課程要回答四個問題:學校試圖達到什么樣的教育目標?提供什么樣的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我們怎樣確定這些目標正在被實現?班會課整體化設計和實施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使班會課真正被納入校本課程體系。
依據國家德育政策、社會現實、課程性質,經過專家的科學論證,制定班會課總目標,是班會課課程化的邏輯起點。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肩負著培養未來合格公民的重任,國家德育方面的重要文件應該是制定班會課總體目標的法律依據。
當下社會生活和本校學生的現狀與需求是制定班會課總體目標的現實基礎。當今社會具有物質富足、價值多元、重視創新等優點,又有享樂主義盛行、階層固化、貪污腐敗屢禁不止等缺點。具備怎樣素質的公民才能成為社會的積極推動者?本校學生整體價值傾向、心智水平、生活習慣、自我定位等方面存在哪些普遍性不足?
班會課的性質決定了其目標應該有獨特的描述方式。不同于以知識學習為主的間接取向課程,包括班會課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重視直接經驗。“一方面課程的設計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問題與需要為中心的,強調學生經驗在課程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課程的實施是建立在學生的活動經驗和活動過程基礎之上的,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和參與。”[1]課程目標的制定和描述要體現上述特點,避免大而空、難以落實和評估。
依據課程目標建構三年一體化的課程內容體系。具體步驟如下:羅列出實現德育目標——學生必備的素質(用概念表示);剔除相互交叉和重復的概念,留下核心概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整個體系中確定每個“概念”的位置,作為若干班會的“主題”;最后通過論證,建構學校統一、年級特色、班級自選三類互補的班會“主題”系列。
學校統一的主題班會是指全校所有班級統一時間和話題的班會,主要是紀念和慶祝一些重大節日,一年一度,時間固定。因不同年級學生心智發育程度不同,學習任務不同,學校德育部門要根據三個年級的情況從不同角度挖掘這一“話題”的教育意義,讓學生感覺到高中三年的同題班會,意義不同,收獲不同,體驗到成長的感覺。以“教師節”班會為例,高一學生還不了解高中教師,因此主題定為“感恩·當時只道是尋常”,內容側重于讓已畢業的學生們分享教師節回訪母校感受,從畢業生的角度深入理解師愛。高二學生進入叛逆期,容易挑剔教師,主題就定為“理解·風格不同愛相同”,內容側重于引導學生從尊重和欣賞的角度理解教師的不同風格,不拒絕教師的關愛。高三學生壓力較大,需要請教師幫助疏導,主題為“珍惜·最美的時光我們一起走”。話題相同,角度不同,學生的收獲不同。
年級特色主題班會的主題及順序相對穩定,它和學校統一班會共同構成學校班會課程體系的主框架。這類班會以解決該學段學生面臨的主要任務與困惑為重點。例如,高一剛入學時,可以舉辦“學習校史,對話精英”主題班會,通過學習校史,感受優良傳統,搜集優秀校友的事跡,激發學生對學校的價值認同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高一下學期面臨分科,則可以舉辦“描繪我的夢想”職業生涯規劃主題班會,指導學生理性認識自我,科學規劃未來。高二上學期,學生進入新的叛逆期,可以開“獨立與責任”主題班會,讓學生懂得“獨立”不僅是逆反,更在于勇于承擔責任。高三下學期,開設“走出高原期”之類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的班會。
各個班級在學校規定班會和年級特色班會的基礎上,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班級學生特色和狀況適當補充。這樣搭建的班會課程體系既有整體性又有靈活性,既能發揮班會課的精神引領作用,又避免了脫離學情的形式主義。
班會一體化設計不是約束和限制,只是將有價值的主題進行統一規劃,優化組合。實施過程中,必須依靠班主任發揮創造性,賦予每個主題以生活氣息,引領學生關注社會,反思自我,獨立思考,并改善行為習慣。例如,適逢二孩政策松動,孩子干涉父母二孩計劃的新聞不斷出現。在組織“獨立與責任”的班會時,就可以滲透子女和父母的權利邊界、懂得分享、學會獨立等內容。各班結合本班情況、個人風格對學校和年級統一備課的內容進行微調。
另外,班會課要在德育專家的指導下組織實施,重點關注:尋找怎樣的切入點才能適應和滿足本班學生的當下需求,點燃他們的參與熱情?創設怎樣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在主動體驗中獲益?如何指導學生通過理性思辨分析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例如:討論友善主題,灌輸道理肯定令人生厭,因為 “非不知也,乃不為也”。必須聯系個人經歷和感受點燃其行善的良好愿望。班會課要以角色扮演、現場體驗、情景劇等形式,讓學生獲得相應體驗,而不是被動地聽從說教;力圖通過價值澄清,給學生以選擇、辨析、嘗試的機會,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在專家的指導下,同年級的班主任集中圍繞同一主題,深入研討實施方案的過程,也是提高班主任專業素養的過程。
班會課一體化設計和實施有助于科學公正地展開課程評價。德育部門可以組織班主任認真學習和借鑒最新班會研究成果,從立意的準確性、活動的有效性、學生參與的真實性等方面達成共識,制定出評價標準,然后組織班主任聽評課,更新理念,營造濃厚的德育教研氛圍。因為主題統一,便于班主任分享智慧,相互切磋,積累案例,評價更專業,更客觀,更公正。在此基礎上,建立德育骨干跨年級互評與學生自評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對于班級自選主題班會,班級互派代表觀摩,互通有無,共同進步。期末可以組織優質班會課觀摩評比,以具體課例為抓手深入研討,促進班主任的專業成長。
班會課屬于綜合實踐活動類校本課程,各學校一定要立足地域文化、生源特點、學校傳統、師資水平,在獲得全體班主任認同的基礎上,站在課程高度進行班會課教學,建立和完善高中三年一體化班會課設計與實施,形成既有特色又有實效的德育課程體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J].福建教育,2003(12).
G416
B
1005-6009(2017)55-0009-03
張志強,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210000)教師,一級教師,曾獲江蘇省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一等獎,第四屆全國高中語文優秀課例評比一等獎,全國中小學班會課觀摩評審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