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
法律苛刻規則“殘忍”
商鞅自從得到秦孝公的賞識后,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周顯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和十九年(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其中的連坐制有很大的爭議。他制定的法律非常嚴苛,規則有些“殘忍”。商鞅一派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于親,民人不能相為隱”。就是說,最親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檢舉揭發,使得任何“惡”“非”都不能隱匿。只有這樣,“其勢難匿者,雖跖不為非焉”。
商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群臣進諫秦孝公,“變法苛刻,百姓怨聲載道。此次變法不可再推行”。
商鞅解釋:“如果戰爭能夠擊敗敵人,使他不再敢來犯,這樣的戰爭就應該打,這就叫作以戰應戰。殺人是很可怕的,可是殺死殺人的人,就會減少殺人的人,保護更多的人不被殺,這就叫以殺去殺。重刑確實是很殘酷的,可以輕罪重罰,就會使那些有犯法之心的人不敢輕舉妄動,使那些不懂得法律的人也害怕犯法,倍加小心,從而使犯法的人大大減少。這就叫作以刑止刑。”
斬殺敵人頭顱“計首虜功”
不要看商鞅是個文人,在戰場上,他從來都不會對敵人手軟。梁山山脈,魏軍和秦軍相遇,魏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同秦軍打仗了,現在遇到一支偽裝潰逃的秦軍落入自己的勢力范圍,豈能放他們跑掉,所以魏軍窮追不舍。魏軍也能感覺到秦軍的狡猾:他們知道山地不利戰車,拼命地往山地里逃。而魏軍想在他們逃入山區前就截住他們,所以更加賣力地追,哪里知道竟然落入了秦軍的陷阱里。兩側山中鼓聲大作,無數支箭一齊射向魏軍最后一輛戰車。而前面的車發現中了秦軍的埋伏,又拼命地向回跑,前面的魏軍兵車像倒了一樣壓了下來。
秦軍士卒這時已經不用怎樣拼殺了,他們只顧在割那些被箭射死、被車壓死的魏軍士兵的耳朵。這些耳朵不多,他們就追擊魏軍,殺死后,頭一件事就是割耳朵。最后統計的結果是:耳朵七千多個,俘虜一千多人;繳獲戰車二百輛。
在獎勵軍功的措施中,商鞅規定: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殺死敵方士兵并割下頭顱越多,晉爵越快,這就是所謂“計首虜功”。有人認為,這項措施大大提高了秦兵的戰斗力,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難道要完成統一大業就非得多殺人?正因為有這條規定,“虎狼之師”的秦軍才會屢次發生屠城、殺降卒(戰敗投降的士兵)的慘無人道的行為,光是長平之戰就擊殺、活埋趙國降卒40萬人。
讓酷吏都害怕的屠殺
秦國定都咸陽后,新建造的關押犯人的渭水監獄關押著261名犯人。這些犯人中,殺人越貨而被鄰里揪送報官者,只有35人,其余多為因同伍同什犯罪,知情不舉而入獄,甚至于有些人對鄰里犯罪竟茫然不知,還有少數因為毆斗、盜竊、辱罵官府等原因入獄。而真正的罪犯多數逃逸,甚至逃往外國而不歸。
監獄的典獄長曾對商鞅說:“獄中關押之人,多數應該放掉。跑了元兇而殺了鄰里,好像有點不太合理。”商鞅卻呵斥:“如果把這些人都放了,百姓都知道包庇罪也無妨,那誰還肯揭發犯罪?現在我們要輕罪重判,如果都等到不法之徒殺人越貨再行治罪,那要有多少人犯重罪?”
對這些無辜者,很多人都下不去手。商鞅親臨監獄時,監獄長曾跪到他面前說:“屠殺無辜,下官不認為之。”
而商鞅很生氣地對監獄長說:“‘辜者‘罪也。他們包庇罪犯,罪犯很可能就是在他們的包庇下才有恃無恐的,也可能正是由于他們的包庇,才會有更多的人犯罪,才會有更多的人受到他們的傷害。怎么能說他們無罪無辜呢?”
監獄長還是沒敢動手,并指責商鞅,每個人都有犯罪的可能,能夠把每個人都殺掉嗎?監獄長的指責讓商鞅很生氣,以包庇罪處斬了他。而監獄里的261名犯人,在商鞅一個“斬”字下,只剩下不到100人。
最終逃不過悲慘結局
秦國的強大并不符合所有秦國人的利益,首當其沖的是舊貴族。在特權被取消之后,他們變成了商鞅的死敵。早在變法之初,太子就指責過商鞅:“新法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說新法的壞話,這還了得,罰不了太子,也要罰教導太子的兩位師父——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
法律的權威雖然得以保障,但未來的國君卻給得罪了,有人勸商鞅急流勇退,但是大概商鞅以為自己仍可以逢兇化吉,他對政治的瞬息萬變,對君主的自私一面,估計不足。他對平民生活毫無興趣。于是,在秦孝公后期,商鞅有太多的機會為自己留退路,但他都放棄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這是很多人潛心等待的一個時刻——時勢會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與否而發生巨變。太子駟繼位,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終于有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君謀反,發吏追捕。商鞅有口難辯,唯有逃亡。走時匆忙,忘記帶上最重要的東西“戶籍憑證”。
他找到一家客店準備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定下規矩,留宿沒有憑證的人,我要受連坐的處罰。”可憐的商鞅就這樣被拒絕在自己制定的規定下。
商鞅只得逃往魏國避難,但是因為他曾率領秦兵攻打過魏國,所以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帶領士兵北征鄭國。惠王派重兵進攻商地。商鞅率家丁等兵卒進行抵抗,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商鞅被殺于鄭澠池,其尸體被帶回國,處以車裂之刑。
(摘自《半月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