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昆
摘 要:近來小學科學教育領域對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日益關注,而科學概念建構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每一位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升,也是每一位科學教師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那么,科學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呢?正如維果斯基曾經說過:只有那種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正是基于這種意識和理念,科學教師必須把握好科學概念建構教學的本質,做好學生科學概念建構的引路人。結合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單元的教學與實踐,談談一些粗淺做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理性思維;動手實驗
一、依托新課標理念和標準,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和分解概念
一提到“教學”,我們首先會想到教學內容、學生、課程標準三個密不可分的方面。其中“課程標準”是重中之重,它是我們教師進行教學的準繩,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它。正基于此,我們在教學時必須依照課標,必須把握和厘清每個單元的核心概念和分解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確定好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在《我們的地球》單元中,通過課標“內容標準”的具體要求,我確定了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地球以及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圈層構造,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提供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必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本單元的分解概念是: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的外殼是一層固體的硬殼,稱為地殼;地殼至今還在緩慢地運動;在緩慢運動的地殼中,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地震、火山爆發。這樣在科學概念建構的教學中,教師會從整體把握好單元的訓練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地實施“基于概念建構的教學設計”,就不會偏離既定的目標和大方向。
二、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建立起已有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
所謂前概念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察和理解對某一科學概念的認識。由于學生的前概念沒有機會表露或隱藏起來往往會導致教學有效性降低。因此,學生在建構新的科學概念之前,教師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已有概念,看一看它們已經形成了哪些與科學概念相悖或不盡一致的觀念,為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牽線搭橋,建立起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本單元第一課《地球的形狀》的教學中,學生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只局限于“地球是圓的”的錯誤認識。這也恰恰就是學生的已有概念(前概念),因為學生的學習和認識只關注到地球是一個平面圖形,作為成年人也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所以我根據學生已有的這個錯誤概念,運用了一個直觀實物教具———地球儀,就架起了學生形成正確科學概念———地球是球體的橋梁,教學實效性顯而易見。
三、設計有結構的活動,承載本單元的科學概念
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是借助科學探究活動來實現的,因此科學探究活動更需要“科學概念”這一目標的指引。所以要想使科學探究更有效,我們就必須把握好從“有結構的材料”到“有結構的活動”轉變,設計好富有意義和結構的活動,讓這些“有意義的活動”承載著更有說服力的“科學概念”。曾寶俊老師認為:材料意味著教師的指導性思維。但我認為,教師更應該把這些有結構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和重組,形成一個個有結構的活動整體,簡約又可控,層次分明,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這樣的活動就會成為學生探究科學概念的載體,學生的科學概念建構就會水到渠成。例如,在本單元第五課《地表的變遷》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地球表面外部的變化力量———風化作用,形成風化作用的科學概念,本課涉及的“加熱小石塊和水流的搬沙作用”兩個實驗分組活動就十分重要和有意義。在做“加熱小石塊”的實驗中,我給學生選擇了學校附近山上采集來的頁巖,而且這些“頁巖”又自然留有層狀感,所以這種有結構的巖石在加熱和冷卻的過程中,實驗效果十分明顯。這種結構的石頭(頁巖)自然而然就成為一種有結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學生建構“風化”這一科學概念的豐富內涵。
四、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我們的科學課教學大多是引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對事實知識和現象進行思維加工和提煉,激起學生的科學思維想象,通過其思維的概括和抽象,建構準確科學的概念。因為概念是思維的產物,概念的本質就是抽象。所以我們的教師就要善于領會和把握建構科學概念的關鍵點———思維的推進,從而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建立起我們稱之為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本單元就有很多的科學知識,例如,地球是球體;地球表面有著平原、高原等各種形態的地貌特征;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圈層;火山地震等。雖然這些概念比較抽象,與學生比較遠,學生接受起來比較有困難,但是教師適時地引領和組織學生的動手實驗和操作活動,就會大大激活學生的原動力,激發學生對地球認知的深入思考。此時,教師的引領和組織作用就至關重要。這樣長此以往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抽象概括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總之,我們的科學教師只有在概念建構的教學中不斷地琢磨和思考,善于把握住學生概念建構的精髓,我們最終也會得益于概念建構的過程與結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