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君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概括的學科,再加上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思維時期,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強。鑒于此,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需要在有效利用各種教具之余,進一步強調引導學生展開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優化數學教學的幼兒園和小學數學教育的銜接工作,踏踏實實完善數學教學的幼兒園學前班以及小學一年級的銜接。主要分析了幼兒園到小學數學教學完美過渡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自然過渡;深化連接;幼兒園;小學數學
一、習題開路,在解題中過渡
因為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相對不強,再加上知識點較為抽象,致使學生理解起來不易。這就需要在判斷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到倍數、因數均是探討一個數和另一個數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一個數開始為另一個數的倍數,也可以是其他數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讓學生完成練習之余,也達到由倍數至因數學習的完美過渡。
比如,在學習“倍數和因數”這一章節時,遇到以下題目:2的倍數為多少?5的倍數為多少?幫助學生學習找3的倍數方法后,使學生練習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接著,在指導學生學習完找2、5的倍數后,老師需要有效設計以下兩道判斷題,即:6不但是2的倍數,也同樣是3的倍數;6的倍數。與此同時,老師也需要在旁加以引導,說:“6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同學們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在得出這句話正確這個結論時,老師還需要問“同學們可以照樣子說幾句話嗎?”這時學生會說“12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也有的學生會說“16是2的倍數,又是8的倍數。”另外,老師還需要針對“6是倍數?”這一問題加以講解,讓學生知道“這個問題并沒有說明白6是誰的倍數,因此是錯的”。老師還需要進一步說明6能夠成為一些數的倍數,也可能成為某些數的因數。使學生明白在講述倍數和因數這一問題時,要清楚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在研究倍數之余,還需要研究因數。
二、掌握幼小教育過渡的度
幼小教育過渡不能單純照搬小學教學方式,而是需要把握過渡的適度性,幫助幼兒通過幼兒園教育輕松向小學教學環境進行過渡,確保在交際能力、思想認識、學習方式等方面使幼兒和新的環境相適應。為了充分把握好幼兒園、小學教育之間過渡的有效性,就需要讓幼兒在接受小學教育前完善相關的準備,幫助幼兒獲得該年齡段應有的天真、幸福,確保幼兒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天性。然而在實際的過渡時期,一部分幼兒園未能真正掌握幼兒園、小學教育過渡的尺度,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片面性的教學實踐行為。
過分重視在幼兒進入小學教育的最后一個學期,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教學內容以及作息時間上強制、嚴格按照小學教學的要求,把小學的教學手段、方式照搬至幼兒園。這一不當的行為嚴重影響著幼小教育過渡的合理性。鑒于此,這就需要幼兒園采取和此年齡段幼兒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容易接受教學內容,確保孩子可以在一個愉悅輕松的環境中有效認識、掌握較為基本的知識,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助于身心發展的快樂童年。
比如,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一字排開時間隔排列的相關規律,但是遇到物體首尾相接這一問題時,需要應用特殊的方法,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按照教學實際,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比如,老師問:“一雙手能夠夾幾根小棒?”學生會直接答10根,但是通過演示,發現只能夾9根小棒。這時老師需要在旁問:“同學們,你們想想,還有其他方法來夾小棒嗎?”邀請學生上臺進行演示:把兩個小拇指靠在一起再夾1根小棒。老師需要在旁提問:“同學們,來看看這時我們的手指是如何進行排列的,還是和剛才一樣的嗎?”
三、重視幼兒園、小學、家庭的合作
現如今,我國大多數的幼兒園、小學間的交流還不夠,存在教育脫節以及重復教育的情況。幼兒園、小學之間的配合作為展開幼小合理過渡的關鍵手段。幼兒園需要在“走出去、請進來”等相關形式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幫助幼兒充分地熟悉小學環境,進一步掌握小學生的實際活動以及學習情況,促使幼兒有效萌發上小學的意識。
比如,小學互動教研、互訪課堂制度等,強化小學老師和幼兒老師的了解程度,幫助幼兒園由之前的單向過渡向基于兒童發展具體需要的雙向準備轉變。在幼小過渡的階段,家長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與此同時,幼兒園也要與家長展開行之有效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家長有效構建一個準確合理的幼小過渡觀念。比如,開展家長學校講座、組織各種形式的大班家長會、邀請專家學者為家長做介紹等,讓家長充分地了解做好幼小過渡工作的方式、方法。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幼兒園和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中,老師需要逐步引導學前兒童實現學習環境的完美過渡,達到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學習動機的有效過渡,同時實現生理和心理上的雙向過渡,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大蓉,王遠揚.數學思想:小學數學教學的靈魂[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18):211.
[2]林秀麗.善用錯誤資源,促進有效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小學數學教育,2014(10):23-2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