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體育事業已經發展為全民事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也都積極參加到體育健身中來,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也給高等院校培養體育人才加大了難度。學校培養的高素質的體育人才,不但要擁有理論基礎,而且還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使學生畢業后,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以體育專業立足。
關鍵詞:高效體育;人才培養;現狀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137-02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事業已經成為新時期下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體育人才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需要高素質的體育人才。所以,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符合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高校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還需下功夫。面對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現狀,本文針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一、新時期下體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21世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體育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面對社會的需求,給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我國體育事業需要的是社會體育專項人才和體育經營人才。目前,競技體育提出了專業化、職業化的高要求。所以學校在培養體育人才方面,不僅要注重比賽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體育工作的能力、體育指導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訓練能力,為以后的體育事業發展奠定基礎。隨著社會體育的改革,高校要重視服務項目,增加人才流動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校園教育,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但從體質方面訓練,文化修養也不容疏忽,知識是知識經濟的基礎,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文化觀念的更新,體育專業的普遍發展,人才市場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度增加,涉及到管理方面、教學方面、科研方面等等。這樣的發展趨勢決定了新時期體育人才的需求特點,高等院校要結合社會的需求,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使學生的發展方向有選擇性,擴大知識面,真正成為全能型人才。培養跨世紀體育人才,需要學生加強理論學習,加強政治思想修養,提高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僅掌握技術要領,同時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以后的工作發展形勢,高校培養體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體育人才的培養要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做出及時調整,不能與社會脫節,學生在畢業之后要能夠順利地走進工作崗位,不能忽視體育人才專業深度的培養。由于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高等院校需要確立厚基礎、寬口徑的通才式培養理念,通過基礎和技能的培養,使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有堅強的應變能力。在復雜的社會中,應變能力是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用人單位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所以高等院校在培養體育人才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實踐,使學生有寬闊的視野,符合社會對體育人才要求的標準。
二、社會發展對體育人才素質的要求
經濟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同區域的要求指標也不同,大多數地區都需要體育復合型人才,希望體育畢業生是全能型人才,而較發達的地區需要的則是專門型人才,需要有突出的專業項目,人才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改變體育人才的素質,一定要轉變舊的體育教育觀念。我國體育事業起步基礎相對較弱,再加上培養周期比較長,面對急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常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高校培養體育人才需要結合社會的需求,針對社會需求方向來有針對性的系統培養,培養出有扎實基礎理論、有創新意識、有個性、有組織能力、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三、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高等院校的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注重人文學科類教學,而減少了技術類訓練的時間,課程的羅列成分比較多,科學性和實用性明顯不足,許多課程講的都是一些皮毛,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其中精髓,抓不住重點,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本都是被動接受,應付考試,完全失去了體育教學的意義,把原本可以讓學生去自主創新的東西都拿到課堂上來,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負擔,消減了學生對體育的熱情,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明確的針對性,教學目標也過于單一,學生學習過程中缺乏創新和突破性。
2.教練體系不完整。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離不開高水平的教練員,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的學生教練大多數直接由有某項專長的體育教師擔任,雖然懂得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對實踐訓練的技巧了解不足。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要把知識理論和技術訓練相結合,體育訓練要以教練員為主,教師為輔,二者不可混淆。學校要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政策,從其他院校學習培訓經驗。高校不愿花費資金請專業的體育教練,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體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目標局限于學校的要求,導致學生知識面變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較差。
3.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高校每年都在實施擴招計劃,對生源的質量沒有嚴格的要求,導致學生的基礎水平出現了差異,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給教師和教練的訓練造成了困難,基礎差的學生在培訓過程中跟不上訓練進度,漸漸地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體育失去了興趣,也是體育人才培養中的損失。在高校招收體育考生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招生標準,不僅是對學校負責,也是對學生自身負責。
4.訓練場地不完善。體育訓練的前提是具備良好的訓練設施,高等院校體育人才培養經費大部分由學校自身承擔,而教育經費普遍不足,這就導致了學校體育訓練場地不夠完善,有的學校甚至還是土質操場,訓練設備不夠齊全,嚴重影響學生訓練的積極性,訓練場地的設計會影響訓練者的心情。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盡最大努力支持體育事業,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校園建設,為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四、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策略
1.理論結合實踐。高素質的體育人才,需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能把理論知識合理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將理論與實踐充分地結合,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體育專業學生只有擁有過硬的本領,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高校在體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但要做好學生幾輪知識的教育,而且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與學校及社會組織的活動,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結合理論知識,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
2.樹立創新型體育人才培養觀念。在社會市場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需要符合社會的需求,為了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揮技能,激發學生訓練的欲望,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主體性意識可以在課堂上更好地發揮。在人才培養中,樹立創新教育觀念,探索學習的內在機制,發展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在課程設置中側重創新特色的發展,建立起全新的辦學特色。高校需要意識到,若想發展,必須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從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必須意識到創新的意義,培養多樣性人才。
3.提升教師團隊水平。體育專業教師團隊包括基礎知識方面培養的教師和技術方面培養的教練,若想學生的水平高,首先學校要培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以德為主,選拔高素質、敬業精神強、樂于助人的教練員,教練的職責包括運動隊的組建、運作調整、訓練計劃、負責運動員的選拔和培訓及競賽等一系列工作,而且要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管理,在任務繁多的情況下,需要教練對工作要認真,有高度責任感,把各項任務都落實到位,提升教學魅力。體育人才培養要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知識和訓練技能全面發展,教師和教練需要經常性參加學術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開拓視野,創新體育理念。學校也要鼓勵教師團隊積極參加培訓,參加課題研討,在實際教學中總結教學經驗,了解每個學生的自身狀況,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進而更好地適應創新體育教學的新要求。
4.優化體育人才的選拔。培養出優秀高素質的體育專業人才,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基礎,高校體育人才的選拔是在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定位下決定的,學校需要圍繞高標準的培養目標。所以在人才選拔上要徹底改變盲目性,不能只看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從學生的思想上、興趣愛好以及遺傳方面來科學地選拔體育人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確保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體魄。良好的體育基礎是培養優秀體育人才的前提條件,學校開設體育人才選拔訓練比賽,以保證人才選拔的質量,有利于后期對體育人才的進一步培養,確保學生可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確保可以為國家輸送出一批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
5.改革體育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由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有計劃的活動過程,依據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編排課程的系統化過程,課程設置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了解社會的需求,按照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將課程層次化,在教學過程中,多加入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課堂注意力,學生為了真正滿足內心對體育知識的渴望而學習,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到文憑,合理分配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的課時,保證學生身心得到同時發展,一邊理論教學一邊專項訓練,兩不耽誤,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體育人才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合理化、創新化,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
五、結語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不能盲目地進行,必須要結合社會的需求,優化體育教學模式,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改革體育課程設置,加強體育訓練環境的建設,結合高校自身實際情況,認清培訓中的不足,理論結合實踐,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體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勇.新時期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人才,2011,(7).
[2] 夏貴霞,舒宗禮.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對策[J].山西體育科技,2005,(8).
[3] 王泉海.新時期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借鑒與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6,(10).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