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黎麗+祝虹
摘要:美術課程是小學課程中的重要一部分。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美術課程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注入式的教學模式,貫徹以人為本,確保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的改革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字:小學美術;教學方法;創新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美術教育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我們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以人為本,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
教學過程的實現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雙方互動、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存在著兩種形式,一是師生的交往,二是生生的交往。學生是一種活躍的社會群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由于學生先天的差異和實踐經驗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在各方面知識、經驗、價值觀的不同,在參與上課時,學生也將這種不同帶入到了課堂,造成課堂的復雜多變性。學生在課堂接觸最多的除了老師之外就是學生了,因此,課堂上的另一種復雜交往就是學生和學生之間 。這兩種關系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課堂,老師作為一個特殊的角色,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差異,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二,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轉變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授課中運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學方法主要涉及到教師的備課、教學步驟、學生的練習活動等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切行為稱為教學行為,不僅包括外線行為,還包括內隱行為,主要有教師的情感、動機、興趣等。一個成熟的美術教師既要做到按所涉及課堂步驟來組織教學,又要對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不可控狀況做出靈活的反應。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多總結經驗,優化美術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標準,改革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法,靈活轉變方式,實現美術課堂的創新發展。可供借鑒的教學法有:情境教學法、體驗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
美術課準確來說是一門藝術課,美術課堂更要講究課堂手段的藝術性。教學的實施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藝術行為,要實現美術課堂的藝術性發展、個性化發展。藝術在教學手法上主要有生動、情感、創新三個特點。要實現課堂藝術性,教師就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藝術性氛圍的課堂,在藝術的熏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作靈感,實現課堂效果。
另一方面,要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就要將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到美術課堂中去,增強課堂效果。隨著多媒體手段進入課堂,傳統教學模式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由于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性、多樣性等特點,又能展示圖片、音頻、視頻等材料,使美術教學過程更加直觀。另一方面,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充實原有的教學信息量,是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教學資源,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感受藝術美,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受可是長短限制的問題。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創新學習方法
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講,學生被動記憶,這個學習過程機械單調,效率不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能力,教師要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設立目標和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思考中解決問題;想辦法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整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調節學習方法;倡導足額戲中的合作互助,老師將全班分成小組,并明確各小組任務,使小組成員為完成任務相互合作、互相學習,不晉培養學生互助合作能力,還交換了信息,充實了學習信息量;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自主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學習內容和現實社會中的研究課題,適時地給學生創設研究環境,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主題、自主發現問題、搜集材料、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共同探索等,給學生自主學習機會。
上面所講述的使探究性學習方法,和傳統被動式學習方法相比,更具人性化,學習過程也更具實踐性。探究性學習和社會現實關系緊密,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能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探究性學習最終的目的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要放棄原來的學習方法,而是要實現兩種學習方法的有效結合,相輔相成,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法的改變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習方法的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來調整。總之,無論使用哪種學習方法,亦或是將兩種學習方法結合起來,都是為實現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
總的來說,改進教學方法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作為課堂上的重要角色,不僅要積極改變教學模式,還要鼓勵學生嘗試多種學習方法。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轉變學習態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要給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實現教學模式的成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