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豪
摘要:隨著上個世紀我國為了控制人口的不斷增長而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由于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口的生育率逐年降低而人口老齡化的數量卻在不斷上升,最終使我國成為人口老齡化的大國。所謂空巢老人,是指那些子女長期不在自己身邊,使老人自己生活的一些社會弱勢群體,在人類壽命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數量逐年攀升,而其中關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與此同時,伴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電腦、手機等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斷發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空巢老人的孤獨寂寞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一、引言
由于我國現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狀,國家政府部門對于老年人退休年齡、醫療衛生、養老設施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視。隨著我國空巢老人的不斷增加,空巢老人孤僻、失落、抑郁等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因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不但關乎到老人的生活質量,更是會影響到家庭、社會甚至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關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問題應該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人工智能相關的投入使用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進而改善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緩解緊張的社會現狀。
二、人工智能對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㈠人工智能帶給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便利
人工智能帶給空巢老人的更多的是積極上的影響,首先,人工智能可以把空巢老人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效率,使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身的興趣愛好發展,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情況參加老年聲樂、老年廣場舞等活動來分散注意力,以便排遣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眾所周知,日本的年輕勞動力逐年減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更為嚴重,在日本高新科技產業的背景下,日本為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人工智能研發機器人來填補空巢老人的寂寞。日本住友理工的科學家研發出來的實驗性護理機器人POBEAR,它能夠輔助老人從床上站起來或是將目標舉起,幫助其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來,很大程度地解決了生活不便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自理問題。此外,基于發達的科研實力,日本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向來走在世界的前列,ROBEAR只是其中的一項發明而已,機器人能夠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照料,使空巢老人能夠方便活動,人工智能極大程度地給空巢老人帶來生活便利。
㈡人工智能帶給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安慰
也許人工智能發展下的機器人能夠給予空巢老人很大程度的生活便利,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的需求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機器人只是按照指令行事,自然是僅僅無法填補空巢老人內心的孤獨寂寞。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創新,已經不再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信息交流滯后的社會了,空巢老人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軟件與遠在千里的子女親人隨時進行溝通聯絡,通過實時的語音文字、視頻通話等先進的人工智能設備,可以很大程度上帶給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安慰,通過人工智能帶給老人的安慰更多的是子女的親情撫慰。
三、人工智能在空巢老人中應用的心理健康促進及未來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成為了科技的未來,自然而然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人類的未來,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對未來生活的構想。人工智能的不斷應用對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使得空巢老人原本的孤獨失落感、抑郁得到一定的緩解。人工智能也可以從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出發,在生活上,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輔助空巢老人進行生活上的自理,在文化上,人工智能的進步會極大地改變空巢老人的思維方式,使其視野與思維得到一定的開闊,通過先進的電子智能設備來豐富空巢老人的業余生活,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不久之前,上海的“幸福九號”董事長王振提出,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高度發展,科技與人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伴隨著空巢老人數量的逐年攀升,智能養老將是中國養老的發展趨勢。傳統的空巢老人養老主要是依靠人力來提供服務,但是人工智能下的空巢老人養老是結合移動互聯網科技、大數據等人工智能的科技手段來為空巢老人的養老服務,但很多的空巢老人并不懂得有關人工智能養老的相關知識。建議開設老年大學、老年學校、電視臺應積極開展相關科技智能的講座,為空巢老人講授有關人工智能養老中相關的科學技術原理與實際的運用方法,從而使人工智能養老可以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
結束語:空巢老人現象的產生,是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與觀念日益變革不斷產生所導致的,我們應該關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合理的使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可以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采取恰當的措施可以解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從空巢老人的醫療保障機制、社區養老服務事業、家庭人員構建聯絡、空巢老人的經濟以及居住情況等方面來保障空巢老人的晚期生活。
參考文獻
[1]楊冬葉、趙勇.我國空巢老人的現狀與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4,3(5):60-62.
[2]張蕾、趙宏.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8,6(9):30-31.
[3]張妮、徐文尚、王文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應用研究綜述.[J].煤礦機械.2009,30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