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教育活動評價重點考查內容也有這樣的一點:教育內容和活動方式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和學習特點,是否貼近幼兒的生活,對他們有吸引力。幼兒如果沒有充分活動的空間,就會制約幼兒思維的發展,創造力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如果讓幼兒在看看、摸摸、玩玩、做做、想想中獲取大量感知,并通過親身實踐,不斷地發現,不斷地創造,幼兒就會自然做到在學中玩,玩中學。所以,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游戲化教學具有必然性。
關鍵詞:游戲教學;幼兒性格;創新;拓展
一、游戲化教學可以幫助幼兒潛移默化地學到本領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多是以講解、提問為主要教學形式,幼兒的主動性受到限制。而幼兒的年齡特點就是好動,注意力不能集中。游戲教學中由于使用了直觀的教學具,游戲的方法也有趣味性,讓幼兒很自然就愿意參與其中。特別是角色游戲中,每個幼兒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例如,在玩娃娃家的時候,覃×扮演的是爸爸。他從一開始就提醒“媽媽”要好好照顧“孩子”。喂奶的時候,奶瓶的瓶底不要抬得過高,不然孩子會被嗆著。奶瓶也不要太低,不然就喝不到奶。喂奶之后把娃娃放在床上,給他蓋好被子,而且很細心地把被子剛好蓋住娃娃的肩膀,嘴里還在說:“不要蓋住嘴巴,不然不能呼吸的。”然后說:“你守著娃娃睡覺,我要出去辦點事,如果我不回來你就先睡覺哦。”于是覃×就出門了。過了一會兒,他就“打電話”說不回來吃飯,你先吃哈,我會早點回來的。在整個活動中,覃×小朋友通過生活中得來的經驗體驗了如何照顧一個嬰兒,知道了睡覺時如何蓋被子,出門前記得給家人一句交代,該吃飯的時間知道家人會牽掛,記得告訴家人自己不回來吃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他得有經驗準備,會讓他養成細心觀察生活中的每個細節的習慣,同時,也讓他們同一組的其他孩子在他表演過程中學會了這些本領,真正做到了樂中學,學中樂。
二、游戲可以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
游戲中都有一定的規則存在,不論是創造性游戲還是規則性游戲都有規則,規則性游戲中的規則是顯性的、單一的,大家接納同一規則才行。而創造性游戲雖然是自娛自動,但是它也有規則,只是這個規則是隱性的、多元的,既有統一制定的規則,也有自己給自己規定,具有一定的創造力。例如,玩老狼老狼幾點鐘,晚上到了幾點小羊就應該在圈里了,這時老狼就該活動了,這就是規則。在玩丟手絹的游戲中,圈上的幼兒不能轉過頭去看,當小貓的只能順時針追趕,這些都是規則,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游戲就無法開展了。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為了游戲能順利地玩下去,還會自覺制定規則。在這一連鎖過程中,他們很自然就學會了交流、討論,也學會了組織、服從、謙讓、力爭和自控。在游戲中,他們可以扮演很多在生活中想扮演的角色,比如:警察、宇航員、海軍、空姐等,在游戲中敢想、敢說、敢笑、敢爭。一旦進入了游戲的角色,只要遵守本游戲的規則,就可以把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扮演得淋漓盡致。
三、游戲可以發展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興趣被激發,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更多的發展。特別是在結構游戲中,孩子會大膽地想象。比如,在竹筒的中間鉆了很多的小洞,孩子們在玩的時候就把竹筒玩出了各種的玩法:有的幼兒當成了望眼鏡,有的拿來做圍墻,有的拿來做房屋,有的加上竹棍做了橋梁,還有的用來做排列,有的還來練習滾,有的做成了坦克、大炮等,玩出了幾十種花樣。老師不能只是當一個旁觀者,而是適時地參與到孩子們的游戲中去,平等地與孩子們交流、互相啟發。在整個游戲過程中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互動、和諧的心理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才能無拘無束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釋放出自己的創造沖動。瓶蓋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取材也方便,顏色漂亮,創作也比較容易。在我們的區角中,孩子們玩得不厭其煩。有的拿來做棋子,有的做成了迷宮,有的做汽車的輪子,有的當小朋友的頭、花蕊、燈泡,有的說連起來可以做項鏈……孩子們在老師的鼓勵下,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戰面前展示著自己無限的想象力。
幼兒的思維能力雖然幼稚,但其發展潛力卻是很大的,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就要抓住幼兒身邊發生的每一個能激發他們思考、想象的事物,給幼兒寬松的物質和心理環境,讓幼兒敢于創造、樂于創造。所有的這一切,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有在游戲中才能完成,在他們喜歡的前提下達到我們所預設的目標,強灌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新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幼兒園在游戲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幼兒大膽地想象,再現生活中的情景,創造出我們向往的理想情景。
參考文獻:
[1]呂敏霞.淺談幼兒禮儀教育[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
[2]劉海勤.幼兒英語教育中的“游戲”[J].品牌(理論月刊),2011(4).
[3]范道紅.音樂游戲教學中的電教媒體使用[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