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偉丁
摘 要:本文立足于用研究者們就石化現象提出的解析理論深入剖析造成高職新生的英語學習中的石化現象的原因,探討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防范語言石化現象發生,提高新生的語言習得效率。
關鍵詞:高職新生;英語教學;石化現象
每年高職新生入校后,由于沒有升學的壓力,加上部分學生是走對口單招的途徑進校的,基礎本來就差,根本勝任不了進一步的學習,英語學習出現倒退,每年連三級都過不了的學生不在少數,以至師生共同發出感慨:如果剛進校就直接考三四級,說不定能考過。因為剛參加完高考,所有語法,詞匯,閱讀技巧等都因不再重視由熟悉變陌生。這也引起師生共同思考:癥結到底出哪?難道學生剛進入高校就意味他們的學習進入高原期,學習不再進步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出現學生越學越沒勁,教師覺得學生越來越難教的尷尬局面。經過痛苦探索,終于找到背后的真相。
1 石化現象的表現形式及產生原因
石化(fossilization)一詞是Selink(1972)在《中介語》(interlanguage)一文中首次使用的。他將石化定義為“一種可能存在于心理結構的機制(mechanism)”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機制。自從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語石化這個概念以來,石化被用來描述各種與習得失敗密切相關的學習者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倒退,固化錯誤,學習高原期、典型錯誤,可變結果,等等。縱觀我們的高職新生,在經過多年的中學英語學習后,他們的英語聽力、詞匯、語法、寫作各模塊都出現石化現象,他們感覺進入學習高原期,在課堂上茫然不知所措,只得玩手機或睡覺。因為高職英語沒有新的語法,又不需要出國深造,加上新生很多是從中職升上來的,他們關注自己到高職院來是因高職對英語要求相對低,屬學習動機低的學生。眾多因素疊加注定高職新生石化現象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
而要消除石化的表現形式,提高學習效果,得從根本上找原因,其中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有:1.由Schuman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強調二語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程度,即社會觀念與心理觀念的適應程度,決定語言學習是否成功以及所能達到的水平。外語學習效果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2.Macwhinney構建四個他認為能較好解釋到達年齡影響以及石化成因的假說,分別為牢固假說,牢固和平衡假說,社會分層假說和修補策略假說。其中牢固假說解釋了二語學習中石化形成的內部生物原因。俗話說孰能生巧,將一項技能訓練成千上萬次,這項技能就會自動化或牢固化。訓練的時間越久,牢固的程度越深,改變該項技能的難度就越大。根據Schuman和Macwhinney提出的理論,不難找到我們學生的英語學習癥結,英語學習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有倆:1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對英語的接受程度低。2.刻苦的程度不夠,遠遠達不到熟能生巧的標準,這也就不難解釋學生為何考試前不愛學英語,而一旦外資企業來招聘立馬能認真準備的原因。因為對英語從心里接受了。
2 英語石化現象的防范措施:
1.提供數量充分的,高質量的課堂輸入。
中介語石化現象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學習策略,交際策略等,外語教學必須從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符合實際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提供數量充分的,高質量的課堂輸入,在我所接觸到的新生班級里,我除了解釋語言要點和難點外,總要讓學生進行諸如現場口譯,角色扮演之類的實操以體驗應用語言所帶來的成就感,學生犯固化錯誤的機率大大降低。否則,有限的語境、貧乏的語言輸入、教師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都可能導致固化錯誤的形成。現在,互聯網+教育的云班課解決課堂輸入不足的問題,極大提高學生興趣。興趣提高了,腦內多巴胺的分泌增加,有助于提高記憶力,這是應對石化現象發生的最有力措施。
2.創設教學的語言輸入環境,多利用多媒體教學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很少處于英語環境中,也很少處于一對一的學習環境中,卻經常處于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并非常擔心英語運用的好壞。根據LarsenFreeman的觀點,他認為語言的使用不僅要準確、有意義,還要恰當,因此錯誤形式并不是石化的唯一證據,沒有意義或不恰當的使用也可能成為石化的證據。我們有必要選用使學生感興趣的教材如微課和利用多媒體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由于學習環境的差異造成的石化現象發生。此外,教師與學生在教室需進行真正交際,應運用第二語言去進行,如談論職業生涯規劃,理想等,這樣能最大限度幫助中國學生獲得優質語言輸入環境,讓學生借助多媒體教學,用語言去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
3.運用好糾正性反饋,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語言學家認為,二語學習過程中永久變化的情況遠遠多于永久不變或停滯不前的狀態,教師在教學的任何時候都應該細心觀察學生的典型錯誤并及時提供恰當的糾正性反饋,這樣能分析學習者的語言使用是石化了還是處于可發展狀態,采用的方法是把學習者放入對話或語言交流的環境中來考察學習者的語言使用情況,能很好地促進外語學習。我選用計算機專業15級的三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剛進校時,根據參加高考和對口單招的兩種不同情況,表現出不同的石化形式,高考后學生算是高水平學習者,我診斷他們所犯的典型錯誤,并在課堂教學中對其進行糾正性反饋,通過頻繁反饋和按照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因人而異地幫助進行糾正,可以及時彌補和糾正群體教學所必然帶來的不足和誤差。對口單招的學生采取縱向研究方法,為防止石化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即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肯定的情感反饋鼓勵學習者繼續語言嘗試,而否認的認知反饋示意學習者有必要做一些變化和修改。
4.提高高職學生對目的語的接受程度。
要消除石化現象的發生,首先要提高高職學生對英語的接受程度,才不會產生抗拒心理,才可能接受一萬小時定律,因為任何技能的習得都是強化訓練的結果,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熟能生巧。高職新生在中學就已表現為由于習慣不好造成的語言學習能力的低下,再加上他們進高職后對學習外語的接受度下降。他們認為遇到不熟悉的句子和單詞有百度幫忙,根本不需背,也不需練習,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也無法訓練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5.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任何事情的成功首先是關系的認同,即所謂愛屋及烏,只有讓學生敬畏你,又親近你,才有可能接受你教的英語課,教學才就成功一半,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習行為成功的先決條件。它能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合作。在和諧的師生氛圍里,一個微笑能鼓起學生學習外語的勇氣,一聲表揚能激發一個人無限的學習熱情。綜上所述,第二語言石化現象的存在告訴我們:1).盡管在中介語的研究中,石化與固化是兩個爭議頗大的概念,但消除固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我們不僅要關注石化錯誤,更要關注正確形式的石化,在呈現新知識時,務必準確無誤把單詞、語法等呈現給學生,能減少石化錯誤發生。2).個體在英語學習效果上的差異很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有外在的。如語言環境,也有內在的,如性格,動機等,內外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因而造成不同的學習效果,我們教師需了解學生并進行針對性輔導,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效率。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等:《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