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摘 要:本文研究了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理論基礎,介紹了學校體育課程研究的哲學基礎,學校體育課程研究的心理學基礎等內容。
關鍵詞:體育課程;研究;理論
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課程研究的理論基礎是指課程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賴以存在的基礎性學科。這些基礎性學科為課程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同時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目前,學界較為公認的課程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這三大學科。體育課程研究屬于課程研究的一部分,體育課程研究同樣離不開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的支撐。同時體育課程的研究還依賴于體育的學科基礎以及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相關理論體系。
1 學校體育課程研究的哲學基礎
哲學是任何學科研究的根本理論基礎。闡明了人們關于整個世界的各個基本問題的認識,指明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前途和方向,為人們思考和探索各種問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前提和方法論,為人們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提供了基本的價值、信念和態度。
1.1 哲學在課程研究中的作用
課程研究根植于人類的知識體系之中,哲學是人類知識的母體,人類知識來源于哲學,存在于哲學,并在哲學范疇中得以發展。
首先,哲學是課程研究最早的知識來源。人類知識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豐富和擴展的過程。在古代,人類知識沒有產生分科時,幾乎都包攬在哲學當中。例如,孔子關于課程的許多論述,尤其是關于教育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論述,都散見于他的哲學思想之中。柏拉圖的關于教育目標、學習內容、課程等的論述,大都存在于他的哲學論著《理想國》中。近代,人類知識進入分化階段,各個知識領域逐漸獨立于哲學之外,形成獨立的學科,教育學也在此種情況下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代表著教育學獨立的開端與確立,其中都有關于課程問題的闡述。
其次,當今的課程研究仍然處于哲學之中,受到哲學的指導。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最具概括性、最一般、最抽象的知識,為其他各門學科的研究提供思想框架和指導。課程研究中的許多思想、價值觀念、信念、方法論等,都來源于哲學。
課程研究以課程實踐為現實基礎,課程實踐的三個基本方面:開發課程、理解課程和實施課程都是以哲學為基礎的。課程開發要符合社會對人的需求,要選擇最有價值的知識,要指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人們要理解課程的價值觀念、思想基礎、形成原因等,都建立在哲學基礎之上。
1.2 哲學基礎在課程研究中的運用
首先,課程研究要融合多種哲學思想。哲學思想對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課程研究一般都以一定的哲學思想為基礎,根據一種哲學思想建立一種課程體系,這種情況持續了漫長的歲月。然而,堅持一種哲學思想會帶有一定的理論偏見和信念偏見,會導致理論與實踐上的偏頗。例如,20世紀初期到中期的美國,人們分別以進步主義教育哲學、改造主義教育哲學、要素主義教育哲學、永恒主義教育哲學和存在主義教育哲學為基礎,建立了彼此不同甚至彼此孤立或對立的課程研究體系,造成了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混亂。由此可以看出,一種哲學思想僅僅是反映事物的某一側面并加以強調,具有片面性,只有將多種哲學思想融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反映事實和文化的價值,給人以完整的指導。
其次,要將哲學思想融入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課程研究接受哲學的指導,哲學思想也必將融匯在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中。課程各構成要素的研究都要以哲學為基礎,無論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管理和課程評價都要以哲學思想為指導,才能充分發揮哲學在課程研究中的作用。
2 學校體育課程研究的心理學基礎
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的課程研究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教育理想建立在他的靈魂學說基礎之上,其靈魂學說將靈魂劃分為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德、智、體和諧發展,重視理性能力發展的教育思想。可見,心理學是教育學研究的基礎,同樣也是課程研究的基礎。
2.1 心理學在課程研究中的應用
課程最終要作用于學生的學習,因此,課程一定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水平。首先,課程要符合學生學習活動的一般心理學規律。只有掌握了學生心理學的規律,如記憶規律、思維規律等,才能科學地、合理地理解和編制課程,確定課程的難度、抽象的難度等。其次,課程要符合人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一種課程是提供給一定年齡階段的個體學習的,課程研究必須把握個體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以提供適合于該年齡階段的課程。第三,課程要符合特定學生的個性特征。美國弗雷斯特·W·帕克(F.w.Parkay)等人在其《課程規劃——當代之取向》提出,從人的發展角度規劃課程要考慮如下問題:課程是否反映了個體內在的差異以及每個學習者的獨特性?課程能否使不同的學習者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是否反映了學習中的連續性?課程規劃者在規劃課程時是否考慮了學生的發展任務,是否考慮到走向成熟的個性發展以及道德發展階段?課程能否提供那些早期沒有很好完成的任務?當這些任務順利完成時是否還要繼續努力?在人的發展的每一階段,課程能否及時反映出社會和文化的最新變化?H71該書還就不同的年齡特征作了具體的課程規劃。
首先,無論是教育目標研究,還是課程目標研究,都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無論是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還是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都以心理學為依據。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明確指出:教育目標的來源之一是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對學習者的研究最主要的是心理學研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也屬于心理學研究范疇。其次,課程內容的研究要以心理學為基礎。如何組織學習內容,選擇哪些知識和技能、進行什么樣的智力訓練可以完成對學習者的教育與培養等等,這些既需要進行邏輯組織,也需要進行心理組織。
2.2 心理學基礎在課程研究中的運用
不同心理學流派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課程研究的心理學基礎應注重多種心理學思想的融合。事實上,很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例如加涅就是在吸收了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人本主義以及控制論等觀點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今天,隨著課程研究與心理學研究的多樣化、復雜化,更應該融合各種不同的心理學思想作為課程研究的基礎。這種融合可以體現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心理學思想可以用于不同的具體領域,如課程行為目標的表述更多采用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而學習風格的研究則多采用認知心理學思想;在同一領域、同一問題上也可以運用多種心理學思想,如關于學習者心理特征的研究;分別依據不同的心理學思想構建不同的課程領域或課程類型,并將其整合在一個和諧的體系中,如以動作技能和簡單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構建,可以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依據;以理論知識、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思維訓練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構建,則依據認知心理學;以情感體驗、人生意義、獨創性發揮等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構建則依據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學校體育課程的研究則是融合了這三種情況的課程構建方式。
參考文獻
[1]李金華,王晏.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主體的理論探討[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19(1):95-96.
[2]劉昕.關于體育課程實施若干問題的理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9):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