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推進并實現教育公平,民辦高校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民辦高校的辦學規模和學生人數不斷在增加,對民辦高校的學生進行資助是我國學生資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然而,民辦高校在實際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中客觀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從教育公平的視角審視民辦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資助工作是國家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十二五規劃就明確指出“擴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機會,完善學生資助政策,教育資助制度全面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困難群體。擴大資助覆蓋面,加大資助力度。建立獎助學金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庫,提高資助工作規范化管理水平。”
1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概況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民辦高校734所(含獨立學院275所),比上年增加6所,招生177.97萬人,在校生610.90萬人。可以明顯看出,民辦高校的學生規模已經有了十分顯著的發展,并且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當前,根據國家政策,民辦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體系主要包含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等,具體的資助項目和資助金額如下圖:
2 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的學生資助體系可以只要概括為“獎、助、貸、勤、免”,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的學生資助政策也不斷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相對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面臨著實際的困難,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國家對民辦高校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亟待加強
我國民辦高校興起和發展的歷程并不是很長,1997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2002年國家通過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并明確規定“民辦學校同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2004年,河南省頒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見》對民辦高校學生開展辦理助學貸款。然而,政府為民辦高校提供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仍亟待加強。首先,國家在學生資助方面給予了公辦院校更多的政策支持,民辦高校暫未享受國家助學相關專項補貼資金。此外,國家雖然規定了民辦高校以事業收入的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的比例對困難學生進行資助,但是缺乏對民辦高校資助資金強有力的監管。
(2)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困境
在國家助學體系中,社會資助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辦高校對于尋求社會資助面臨著困境。一方面,民辦高校對學生社會資助的需求較大,并且相對于公辦高校學生而言,民辦高校學生面臨著實際的經濟因素方面的困境更為明顯。這由于民辦高校的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學費,學生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給家庭帶了了很大負擔,經濟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影響了很大一部分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然而,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在社會上獲得企業資助較少,并且能爭取到的資助資金額度也較小,這給民辦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3)資助對象認定機制尚不規范
由于我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消費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民辦高校認定貧困生管理機制仍需進一步建立健全。當前我國許多高校采取的方式是由學生所在政府機關民政部門開具貧困證明,但是缺乏相對科學的標準,貧困證明并不能合理反應學生的貧困程度。其次,部分貧困學生由于自卑等因素,并未實際反應家庭情況,也給公平開展資助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此外,民辦高校對學生資助的比例和金額有限,而民辦高校學生對于資助的需求較大,如何從教育公平的視角認定貧困生資助,仍是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難題。
(4)勤工助學導致的“勤工誤學”
勤工助學是國家對學生資助的重要方式,各民辦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資助政策要求,增設勤工助學崗位,提高學生勤工助學待遇。雖然國家明確規定了“學生參加勤工助學不應當影響學業,原則上每周不超過8小時,每月不超過40小時”,但是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每周不超過8小時也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影響,此外,由于民辦高校學生面臨的學費負擔較大,不少學生在勤工助學之外,開展社會兼職,這就導致了勤工助學導致的“勤工誤學”,國家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初衷正是為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保障,結果是部分貧困學生的“勤工誤學”。
解決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上述問題,幫助民辦高校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推進并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3 教育公平視角下優化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對策
從推進民辦教育事業發展和實現教育公平的視角來審視當前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需要從以下方面實現對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優化和推進:
(1)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民辦高校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強調,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民辦高校的辦學規模和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央并未對民辦高校實行財政撥款的資金機制,為了推進民辦高等教育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政府可以在財政政策方面給予民辦高校支持,加大對民辦高校學生的資助力度,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2)提高資助水平,加強管理,優化資助項目
我國民辦高校應進一步完善獎學助學項目,并科學管理勤工助學,以應對學生對資助的主要需求,可以推行的方法是民辦高校設立校友獎學金。民辦高校為我國培養了許多應用型人才,成立校友會,積極鼓勵校友捐助資金獎學助學是民辦高校優化資助項目的重要途徑。此外,民辦高校可以把吸收的助學資金設立更多的專項資助,如學校餐廳補助項目、考試資助項目等,在提高資助水平基礎上,建立多樣化全面的資助項目。
(3)建立健全獎學助學評審機制,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
科學合理的評審機制是認定資助對象,推進資助管理工作規范化的基礎,也是促使評選結果的公平的保障。民辦高校每年的學生中符合資助條件、需要申請資助的人數是動態變化的,國家只能宏觀上對人數進行控制,不能精確到具體有多少個學生是符合資助條件的。學校也不應為了人數的公平確定各分院的受助名額,因為學校也無法確定各學院和各專業符合受資助條件的人數,這都需要建立健全獎學助學評審機制。
參考文獻
[1]楊周復.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內涵與社會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8(03)
[3]劉紅旗.學生資助事務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龍江教育,2013(02)
[4]楊愛民.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合理運行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
作者簡介
顧冰珠,女,漢族,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