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瑤瑤
摘 要:慈溪傳說故事《楊梅仙子》屬于地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慈溪民間文學的縮影,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鑒賞價值。本文從傳承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利用數字動漫這一形式對楊梅仙子傳說進行搶救與保護的策略,希望借助數字技術與藝術等方式對楊梅仙子傳說進行更好的搶救與保護。
關鍵詞:新媒體;傳承;傳說故事
本文為慈溪市2015年度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表現研究——以傳說故事《楊梅仙子》為例》課題論文,項目編號2015SKB006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利用數字、網絡等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然成了藝術傳播媒體的主力軍。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多樣化的發展,對于傳說故事傳承的保護也開始向具象的圖像化方向發展。我們對慈溪民俗文化及藝術表現形式認知的需求要求我們必然對這種新媒體下的認知閱讀的潮流做出回應[2]。
1 新媒體藝術傳承國內外研究現狀
初次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和實踐均源自于歐美發達國家。為了永久性地保存和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DNESCO)于1992年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項目,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程。[3]這對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研究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在此之后,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2003年的通過,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高度重視,全國上下掀起了相應的保護運動。同時,國內學者也開始著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的開發,探討不同的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價值和技術應用,如數字化虛擬博物館、數字化故事編排與講述技術等。
2 傳說故事《楊梅仙子》的傳承現狀分析
1、傳說故事《楊梅仙子》的傳承現狀
傳說故事《楊梅仙子》流傳于浙東慈溪,且相關文學及史料記載較少,基本上依靠口頭傳承為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的時代變革,曾經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大力發展經濟建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因此賴以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面臨著斷層的危機。從20世紀70到80年代開始,我國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至此,這一民間傳說故事才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
2、傳說故事《楊梅仙子》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產環境生活和生活方式的轉型,民間傳說所依附的傳承語境與傳承方式也有所改變。類似于傳說故事《楊梅仙子》這種以“口傳心授”傳承的形式在現在社會文明與科技發展的沖擊下,正面臨著嚴重的“斷層”危機。
面對于民間傳說的傳承保護,很多研究者研究將其用文字的形式進行傳承和保護,更有研究者針對傳說故事提出“圖書館、博物館”數字化傳承策略。但這類表現形式過于單一,且脫離了“文化遺產大眾化”的本質,同時開發形式過于孤立、缺乏創新意識,與本土旅游產業無融合,不能夠真正的帶動本土旅游產業和傳統文化特色的發展。
傳說故事該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來尋求自身的傳承發展之路,這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3 新媒體藝術下傳說故事《楊梅仙子》數字動漫化策略
1、數字化新媒體藝術下傳說故事《楊梅仙子》視覺表現趨勢
數字化新媒體下傳說故事《楊梅仙子》的直觀表現
新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點: 它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創作虛擬現實化。在寬松的環境下, 使用直觀的視覺體驗、簡練語言、表情與符號來傳遞信息。
相較于傳統的文字內容,利用數字化、媒體化的形式,以文字、符號、圖案與視頻的形式將傳說故事《楊梅仙子》進行表現,使傳達的信息更加的具象化,讓人們從視覺、聽覺上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數字化新媒體下傳說故事《楊梅仙子》表現方式觀點與思維的轉變
進入到21世紀以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數字媒體技術也隨之不斷成熟起來。在新興技術數字媒體的影響下,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4]。當人們想要了解傳說故事《楊梅仙子》的時候,獲取信息方式自然會從圖書館、博物館、文獻資料向新媒體方向轉變,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就需要開發能夠讓人們接受的數字傳播途徑,如網站媒體,網絡動畫等。
2、數字化新媒體藝術下傳說故事《楊梅仙子》的動漫表現方案
新媒體的傳播交流已經開始向多元化表現形式發展,在信息技術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各種快捷的信息傳播方式被新媒體藝術所應用,從而使新興的藝術形式有了更多的被人感知和接受的途徑。對于傳說故事《楊梅仙子》來說,為了使其在市場的考驗下更加的完善,降低市場風險,同時能夠讓更多的人們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勢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影視動畫。動畫是新媒體傳播藝術形式的創新代表。當他與互聯網相結合就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將傳說故事《楊梅仙子》制作成網絡動畫,以全新的視覺效果進行呈現,突破了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除了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之外,信息傳播也更加的快捷廣泛,同時也符合“文化遺產大眾化”這一規律。
網絡游戲開發推廣。游戲作為娛樂的一種,深受人們的喜愛,同時玩家的年齡層次也很寬泛。在這里將游戲作為動畫的衍生品進行開發,加強與人們之間的互動性,同時擴大在人群中的影響力。
連環漫畫。漫畫以簡煉生動的語言和精致優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文學作品,是一種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和年齡的視覺表現形式。將傳說故事以畫面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表達,并深入到中小學當中,可加強當地中小學對傳說故事的教育。
動畫角色旅游紀念品實物開發。在人們通過已有的動漫作品認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將其中的主要角色開發成動漫衍生產品作為旅游紀念品進行發售,不但能進一步完善其動漫產業內容,降低作品的市場風險,而且還能保證一定的資金收入,以維持動漫產業的運轉。
主題網站和主題館的推廣。以動漫的視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擴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通過上述形式,將有利于把傳統的口頭文化,拓展到第四媒體的平臺上。把傳說故事這一平面化的內容,用立體的、多方位的視覺形式展現在受眾面前,以擴大慈溪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
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口傳心授”以及書面傳承方式難以長時間的進行傳承和發揚,特別是現今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淡漠,使傳說故事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以新媒體為表現,以數字技術為手段,以傳說故事《楊梅仙子》作為慈溪特產楊梅的衍生產品為經濟效益。通過發掘——拓展——表現慈溪的傳說故事,打造一條當地特色旅游產品的鏈條;通過影視動畫——連環漫畫——網絡游戲開發——旅游紀念品的生成——主題網站和主題館的推廣——品牌建立,形成獨具當地特色又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特色文化展示,對保護和傳承慈溪傳說故事具有深刻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鵬.2016.新媒體藝術論年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黃永林,談國新.201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李軍.201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路徑及發展策略——以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J].當代文壇;
[4]秦楓.2015.數字媒體環境中傳統文化傳播與保護——以ahage.net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