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惠
試論美術教學中“看”的實踐智慧
徐小惠
美術課堂中的“看”是一種實踐智慧,它是內隱的,是一種內心體驗,必須結合具體的場景和活動才能讓學生習得。智慧的看,需要與說、做、“看”、聽結合起來,并且相互融合。
美術教學;“看”;實踐策略
在很多美術課上,教師習慣將學生扔進圖像的海洋,讓他們進行自由創作。結果很多學生因為沒有“看”會,所以不能“畫”好。因為美術除了眼睛的“看”之外,還要運用心靈的“想”和雙手的“畫”。雖然我們通常說美術是“看”會的,但是僅僅依靠看,顯然是不智慧的。
伯牙學琴,先生成連無論怎么教,伯牙也無法在音樂造詣上獲得突破。于是,成連帶伯牙到蓬萊山尋師,自己劃船離去。這時伯牙聽到濤聲陣陣,群鳥悲鳴,不禁心有所動,終于對音樂有了更深的體會。試想,如果不是在這樣的情境中看,伯牙是不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的。由此可見,學生智慧的看,需要有最佳的時間和方式。
在課堂上,教師把握時機進行追問,能夠讓學生看到美術的“精華”。例如:人美版《美術》五下《衣架的聯想》一課要求學生能夠把普通的日用品,通過巧妙的聯想,創造出一件藝術品,該課難點在于發現藝術想象的神奇之處。筆者出示畢加索的作品《牛頭》,讓學生說一說,作者想到了什么?一位學生說:公牛。顯而易見,學生進入了沉默狀態。有位學生還發出了感慨:藝術家隨便一弄,垃圾就變成了金子!如何讓學生體會畢加索的想象過程,感悟這件作品的奇妙呢?筆者問:為什么不是一頭羊呢?學生馬上反駁道:牛角是堅硬的,而自行車的車把給人的感覺也是堅硬的。為什么不是母牛呢?學生的觀察更加細致了,車凳的側面多像公牛的眼睛呀!我看出來了,那兩個孔多像公牛的鼻子,正在噴著粗氣。是呀!你看畢加索觀察得多細致啊!他看到普通事物的生命,所以畢加索這件看似隨意的作品,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聽到筆者的訴說,學生眼中輕視的目光不見了,神情之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敬佩。采用直覺和分析的“說”,帶動學生直覺和分析的“看”,讓學生真正看懂了作品。
目前,有些美術課,割裂了看與做的關系,使得學生觀看的時候茫然無措,不知道哪些應該重點看,哪些應該概括地看,哪些應該看局部,哪些應該看整體。最后看了一大堆內容,但是在做的時候卻一點也用不上。有些教師認為看是為做作準備的,既然是準備工作,學生就可以把“做”暫時放在一旁,看時沒有想到做,做時也沒有想到看,如此就無法從觀看對象中提煉出來美的形象,也不能用畫面中的形象來美化現實中的對象,把美術欣賞等同于走馬觀花,結果學生看得興味索然。
例如:在人美版《美術》二下《畫影子》一課的教學中,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是哪些東西的影子?比較有影子的畫面與沒有影子的畫面,哪個更美?然后,出示范作,讓學生比較水中的鴨子和倒影有什么不同。學生一看便知,回答道:影子的形狀倒過來了,顏色不清楚了。再次,欣賞大師的作品,分析大師是怎樣畫影子的,然后,教師示范畫影子,提示繪畫的步驟和方法,最后讓學生作畫。結果學生在畫影子的時候,雖然知道影子是倒過來的,但不知道倒過來的影子到底是怎樣的,這個形狀沒有真正 “植入”他們的大腦,結果在畫影子這一對稱圖形時十分茫然,因而也就無法畫出對象的美了。
而同樣一節課,另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范作,思考與現實中的倒影有什么不同?學生發現畫中天鵝頭的朝向不對,都畫成了同樣的方向。接著,教師概括了鏡面對稱的特點,并演示了具體的畫法,強調了繪畫難點,建議從物體和倒影連接的地方畫起。隨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演示,并糾正了相關錯誤。最后,教師出示大師作品,比較物體和影子在形狀與顏色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發現有的畫家在影子上加上了波紋,顯得波光粼粼。有的畫家拉長了影子,顯得水面靜謐清幽。不同的表現方法,能夠表現出水面倒影不同的美感。經過了這樣的“看”,在接下來的學生繪畫中,學生能夠畫出影子的形狀,并且采用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
將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進行比較,或者對自己熟悉的作品進行“陌生化”觀看,能夠重新認識自己,在順應和同化中,找到更加合理的意象。
例如:人美版《美術》四下《設計生活標志》一課,要求學生根據標志的四個特點(簡潔、明確、美觀、突出)設計標志。如此多的知識點,如此復雜的操作方法,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這是不現實的,特別是“概括”的表現手法,學生初次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如果一雙眼睛不夠用,何不增加幾雙眼睛,一起來審視呢?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兩分鐘的短作業,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愛護綠化的標志。建議一位學生畫,其他四位學生“看”,并及時提出修改意見。于是,這一件作品在五種目光的聚焦下,鍛造成了一件標志作品。這樣的方式克服了個人目光的狹窄,避免了個人的思維定式,更加符合標志“公眾性”的特點。在隨后的個人創作中,學生的腦海中就會有五個“小人”,五種目光,共同審視自己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也就更能符合標志的特點了。
智慧的看是一種綜合感受,能夠從表象中發現更多的內涵,在融合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美術》二下《畫感覺》一課中,被書本中的要求難住了,讓學生用畫面表現各種感覺,掌握抽象畫的表現方法,難度會不會太高?學生能夠“看”到各種感覺的形象,并且表現出來嗎?筆者想到,這種相通的感覺其實是一種直覺,而直覺必須“直接”讓學生體驗,不需要太多的講解。于是,筆者讓學生品嘗糖果、橘子和跳跳糖。上課還能吃東西,學生興奮了起來,此時,筆者出示三幅作品,讓學生判斷這三件作品對應哪三種味覺,學生一下子就將味覺和視覺對應了起來。這時筆者總結道,感覺是可以畫的,并出示了題目《畫感覺》,給整堂課定了一個基調。接著筆者出示了一個網球,沾上顏料在白紙上拍打,體驗到不同的心情,拍打出來的力度是不同的,原來心情是可以畫的。筆者又出示了一根線條,電閃雷鳴的線條是怎樣的,小溪泛波線條又是怎樣的,原來聲音也是可以畫的。筆者出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尖尖的物體摸上去會有什么感覺,圓圓的物體摸起來感覺又有什么不同,原來觸覺也是可以畫的。最后筆者出示了顏色,綠色的草地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赭石色的液體仿佛讓人聞到了咖啡的香味,原來味覺也是可以畫的。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看”到了各種看不到的感覺。
最后筆者讓學生畫一幅表示感覺的畫,并且讓學生猜一猜畫中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感覺。學生幾乎都能猜出畫面的感覺。這時,筆者總結:原來感覺是相通的。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一種無形而有跡的形象,一種獨特而又普遍的形象,真正地感受到了看的智慧。
馬克思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對于美術教學中看的智慧也是一樣,需要基于實踐,在實踐中,回歸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融會感覺,通達思維,練就一雙會審美的眼睛。
G623.75
A
1005-6009(2017)41-0056-02
徐小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小學(江蘇蘇州,2152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