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凌云
讓核心素養在詞語教學中落地生根
康凌云
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境,讓學生理解詞語意思;依托文本,增加學生詞匯積累;運用詞語,領悟詞語意蘊。
詞匯教學;領悟;積淀;運用
1.聯系語境,理解詞語意思。
教學中,結合相關語境,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準確地領悟詞語的意思。上海師范大學李海林教授說過:“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在詞語教學中,聯系上下文,聯系具體語境,聯系學生生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詞語的意蘊呢?
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三下 《放飛蜻蜓》一文中“七嘴八舌”一詞時,是這樣處理的:
出示: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吃草”“吃樹葉”“吃泥土”。
師:這里的“七嘴八舌”是怎樣的“說”呢?我請幾個同學站起來,分別說說蜻蜓吃的食物。
結果這幾個學生沒聽懂教師的要求,同時讀了這句話。
師追問:這是“七嘴八舌”嗎?
生1:這不叫“七嘴八舌”,而是“異口同聲”。
師再問:怎樣說才是“七嘴八舌”地說呢?
生2:應該是爭先恐后,各說各的。
師:再請剛才幾個同學表演一下。
這次,這幾名學生不再同時說了,有的說“吃草”,有的說“吃樹葉”,有的說“吃泥土”,營造了人多嘴雜的情境。
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領悟了“七嘴八舌”的意思。教者再趁熱打鐵,讓學生用“七嘴八舌”說一句話,如此,學生對詞語的運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通過角色轉換,體驗辨識,真正理解了詞語的意蘊,并儲存于大腦中。學生不但領會了“七嘴八舌”的意思,還能正確地運用,此外,還獲得了聯系語境理解詞語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依托文本,增加詞匯積累。
豐富的語言積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語文課上要多花點心思,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品讀詞語,背誦精彩的段落,以增加詞語積累。
一位教師在執教人教版三上《五花山》一課時,就注重了學生語言的積累。上課伊始,學生聽寫文中描寫五花山各種顏色的詞語。
師(報詞語):金黃、杏黃、火紅、紫紅……
師:寫好的同學對照大屏幕自己校對。
生校對詞語。
師:咱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詞語,一邊讀一邊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這些詞都是描寫顏色的,仔細觀察這些詞語的構成,你能不能仿照著再說出幾個這樣的詞語。
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暢所欲言:瓦藍、雪白、草綠、桃紅……師再次增加難度:能不能用一個詞語把這么多顏色都概括出來?
生: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彩、色彩斑斕……
師出示形容顏色多的詞語讓學生認一認、讀一讀。
師:讀了這些詞語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哪一個季節?
生(齊說):秋天。
師:讓我們把這段帶有各種顏色的美麗文字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吧!
教師針對《五花山》一文中“五顏六色”的詞語,進行了聽寫詞語、品讀詞語、仿說詞語的訓練,既復習鞏固了詞語,又讓學生借助這些詞語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后在學生充分感受五花山秋天的美麗景色后,鼓勵學生把美麗的畫面留在腦海中。如此,教師既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觸摸文字,了解文本,又重視了語言的積累,這樣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用教材來教語文的理念。
3.創設情境,活用詞語。
當學生理解了詞語,積累了詞語后,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用學到的詞語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將詞語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五花山》一文,在學生選擇了最喜歡的樹林,結合文中的詞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并通過朗讀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后,教師深情地導入:在秋風的吹拂下,五花山的樹林在不斷地變化著顏色,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想不想親眼看一看秋天的五花山?配以悠揚動聽的音樂,大屏幕出現了五花山神奇美麗的圖片,色彩斑斕,美輪美奐,學生被眼前如詩如畫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此時,教師出示仿寫練習:秋天的五花山不再是一種顏色了,有的樹林變成了———— ,好像————;有的樹林變成了———— ,就像————— ;有的樹林變得跟———— 一樣;還有的樹林變得跟一樣。”學生在充分研讀文本,欣賞了精美的畫面后,有了詞語的積累、情感的積淀、想象的空間后,寫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中,學生的情感得以喚醒,語言潛能得以激發,寫出了精彩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學生的發言充滿了聰慧與靈動、張力與靈性,這得益于教師對文本的精準把握,對語言文字的重視。
總之,一種好的詞語教學方法,既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詞語、運用詞語,又能讓學生習得方法、發展能力,且能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發展思維,提升語文素養,為出彩人生打好文化根基。
G623.2
A
1005-6009(2017)41-0070-02
康凌云,江蘇省南通市城西小學(江蘇南通,2260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