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斌
“生源買賣”不止,必壞職教辦學“一鍋粥”
王壽斌
職業院校;自主招生;“生源買賣”;教育腐敗
4月11日,湖南省常德市召開2017年全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會議,在公布今年中等職業(技工)教育招生工作實施方案的同時,明確將嚴肅查處中職招生買賣生源行為作為今年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行風作風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的一項突出任務,作為“兩個專項整治”的重點難點,狠抓落實,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經查實有買賣生源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一律曝光,并予以通報,同時利用多種宣傳手段向社會進行集中宣傳,確保家喻戶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新浪網,2017年4月17日)
每到招生季節,類似的招生禁令都會頻繁見諸媒體。2015年6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在《關于嚴禁在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中買賣生源行為的通知》中指出,生源買賣行為嚴重違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嚴重損害教育公平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嚴重損害職業教育形象,必須重拳予以打擊,以確保教育改革穩步推進和健康發展;2016年7月,成都市教育局發文要求,“依法依規開展招生工作,實行陽光招生、誠信招生,規范招生行為,維護學校形象,公開承諾不搞有償招生、不買賣生源、不收受‘介紹費’,自覺接受有關部門和群眾的監督”。另外,媒體也對“生源買賣”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報道。2014年7月,《瞭望》新聞周刊發表記者調查《生源買賣背后的職校生態:招生如同“地下”工作》;2015年1月15日,《中國青年報》發文《高職招生:生源“買賣”漸成新常態?》,并連續發表評論文章《生源買賣實屬商業賄賂》《生源買賣破了職業道德底線》,引發社會對職業教育領域“生源買賣”問題的關注。
在網絡科技如此先進、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當下,在互聯網上做一個簡單的搜索,你會找出很多關于“生源買賣”的禁令、評論和“內幕曝光”。然而,即便有再多的警示,即便每年都三令五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卻逐步由“個案”“特例”變成了“常態”,成為社會上家喻戶曉的“公開秘密”,實在讓人心存憂慮,且惴惴不安。自古以來,教育一直被稱為“圣地”,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學校則是“知識的殿堂”和未被塵霾污染的“象牙塔”,因此,它們很少會與有辱斯文的“銅臭”和買賣相提并論。
然而,眼前的現實是,在很多地方職業院校,“生源買賣”早成眾所周知的秘密。通覽網站上的過往報道、新近案例和綜合評論,足已知曉涉面之廣、禍害之深。加上如今網絡信息交流又如此方便,遠在天南海北的“朋友”,一條微信便可互通有無,盡情分享招生“經驗”,探討招生“攻略”。于是,很多招攬生源的高招、損招,便會在沒有區域生源利益沖突的學校之間快速傳播,這其中,自然包含著“生源買賣”的策略和行情。
與以往相比,如今的“生源買賣”出現了新的特征:由于職業院校的“生源買賣”很少有人“翻船”,因而有愈演愈烈且明目張膽、明碼要價的勢頭;以前的“生源買賣”多在中職教育領域出現,如今已經蔓延到了高職院校;以前高職老師參與招生完全是出于“義務”,如今也或多或少地樂于從中分得一杯羹;以前的“注冊招生”是自主辦學改革的放權,如今已成裝點門面的幌子;以前開辦“春季班”是以生為本、善待人才的獨特創新,如今已“名正言順”地成為提前網羅生源的“擦邊球”;以前上級對“提前上車”的“預科班”明令禁止,如今的不置可否讓“生源買賣”有空可鉆;以前只有民辦高職院校才染指“生源買賣”,如今部分公辦院校也深陷其中;以前的跨省中職招生根本無法逾越政策紅線,如今已有不少學校“探索”出了生源“洗白”的套路,即先將生源大省的中職生源引進到本省重新“入籍”,成為“省內”合法的中職生源,然后再自由“注冊”入學到高職院校,這一來一去之間,學生通過多交“入籍”費完成升學意愿,接受“入籍”的中職學校僅僅造個表單,就不僅用“入籍風險費”建起了“小金庫”,而且還可套取政府財政免費中職生的“人頭費”補助,而高職院校則因“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毫發無損地解決了生源危機。如此招生亂象,如果任憑其“自由生長”,定然無法回應社會的責疑,無法直面孩子們的眼睛,無法還教育一片神圣的凈土。
其實,動輒數十萬、數百萬元的巨額“招生經費”支出,不管是在哪種體制、哪種級別、哪種類型的院校,都很難不留痕跡地完美“走賬”,都無法逃脫規范負責的財務審計;而如此堂而皇之地通過集體接受“招生經費”建立起來的眾所周知的中職學校“小金庫”,也不可能無從調查。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教育反腐的目光常常只是緊盯著“基建”“教材”“設備采購”,唯獨忽略了“生源買賣”這一相對隱蔽的領域。相比之下,前者只是國有財產流進了個人腰包,敗壞了領導個人的形象,離間了干群關系;而后者則是禍害了全國教育的形象,貽誤了百年大計,更應是新時代教育反腐的重點。
誠然,查禁“生源買賣”,光堵不疏也只能是治標而不治本,陣風過后的死灰復燃屢見不鮮。資料顯示,早在十年之前,重慶等地就已出臺了治理“生源買賣”現象的相關政策,以罰款、通報、實施陽光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重慶市政府于2007年5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工作的意見》,將中職買賣生源行為納入商業賄賂范疇進行治理。此舉曾被許多省市爭相效仿,但十年之后,“生源買賣”這一歪風不僅有增無減,而且還從中職校逐步蔓延到了高職院校,實在令人憂心,百思不得其解。
職教“生源買賣”的根源究竟何在?“圍城”之內的職教人傾向將其歸因于“現在職業學校是中央很重視、行業離不開、社會看不起、學校招生難”,學生不愿意主動選擇職業教育,學校只能動員生源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來擴大宣傳,久而久之,進行“買賣生源”是萬不得已;也有許多專家學者將其歸咎于民辦職業院校不擇手段,破壞“游戲規則”搶生源,公辦院校是被迫參與其中。然而,如果站在民辦院校的角度分析問題,充足的生源是民辦職業院校生存的命脈,生源枯竭便意味著關門大吉,同樣為人師表的教師和校長們,如果不是走投無路,有誰會愿意低聲下氣地為了招生而請人喝酒、送人禮物,還暗奉“招生經費”?
民辦院校因為收費標準較高,一直處于招生弱勢地位,于是便率先采用“市場化”手段搶占生源市場,破壞了招生秩序。當招生領域出現了生源的“待價而沽”,很多公辦院校也就不得不參與其中,這種“解釋”似乎合情合理,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然而,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據報道,職業教育的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官方數字接近百分之百,為什么還是少有學生主動報考職業院校?高就業率與低吸引力同時并存,除了社會偏見之外,恐怕與職業教育自身的育人質量較低不無關系。由于職業院校,尤其是中職學校不像普通高中那樣存在升學壓力,職業教育的管理普遍處于“憑良心干活”的狀態,相當一部分教師只要職稱“到頂”了,或是在職場上沒有過多追求了,就基本處于“應付”的工作狀態,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育人質量。
另外,在辦學層面,長期躺在政府財政“生均經費”搖籃中的職業院校,辦好辦壞一個樣,不存在“投入”與“產出”的壓力,成年累月沒有衣食之憂,因而缺乏市場化的歷練,“野生”能力弱,自我造血功能差,學校只滿足于全日制學歷教育的任務和收入,而不進行學歷教育、社會培訓與科研創新“三位一體”的架構,特色不足、質量不優、社會聲譽不高,最終影響生源的“進口”。
治理職業教育“生源買賣”頑癥,容不得找借口、推責任。它既需要職業院校強化內涵發展,重視以質量吸引生源,同時,更依賴教育反腐的無“死角”嚴查,期待相關部門的鼎力合作和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否則,任由職教招生繼續混亂下去,“生源買賣”必將壞了職業教育這美美的“一鍋粥”。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G710
C
1005-6009(2017)44-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