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英春
構建陽光系列課程,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文|張英春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我校是朝陽區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經過兩輪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教師的專業水平穩步提升,在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能力方面也顯著提升。在2015年度朝陽區教育系統學科教學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青年教師評選中,學校共有16人次榮獲朝陽區各類骨干教師稱號,占全體老師的35%。
在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后,學校積極籌備,整體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在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各個處室積極舉辦各類學生活動;第二階段是除國家課程之外,學校不但開發了部分校本課程,而且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主題活動及實踐活動;第三階段則是結合學校“陽光教育,智慧育人”的辦學理念,從學校層面逐步規劃和架構學校“陽光”課程體系,并著力解決學校課程目前存在的零散、不成體系的問題。
學校雖然開設了幾十門校本課程,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從課程角度對學校已有活動進行整體構建;二是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與課程目標缺少有機結合;三是課程實施具有隨意性,缺乏連續性、系列化、常態化;四是對課程資源開發深度不夠;五是課程管理不到位,松散,缺少專業化和精細化,導致課程目標無法實現。基于此,學校秉承問題與課題相結合原則,把問題轉化為區規劃課題,借助課題研究,整體架構學校課程體系,以不斷提升學校的課程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對學校內涵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一是構建具有學校特點課程體系,提高干部課程領導力。通過課題研究,打造適合七十一中學生的陽光系列課程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課程資源庫,課程體系做到有計劃、有評價,不斷提升干部的課程領導力。二是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提升教師專業水準。充分利用學生、家長等校外資源,在專家的引領下,結合各學科特點,積極開發具有本學科特點的校本課程,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三是探索農村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的有效策略。通過課題研究,探索在農村中學構建課程體系的有效策略和途徑,為兄弟院校提供有益借鑒。
學校為了構建課程體系,先后聘請王凱、王曉玲、王淑娟、桂富榮、莊國先等市區級課程專家,不斷更新教師的課程理念。使教師意識到:教師不但是國家課程的實踐者,也是校本課程的主導者,還是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者。同時成立以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為核心的課題組,以課題研究促課程建設,每次活動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任務,并把課程建設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學校每周二7:30-9:00作為課題組活動時間,專時專用,保證課題有效推進。課題組首先搜集各個學科教師已經實施的教學活動,然后各個學科骨干教師結合本學科的核心素養編制課程大綱,最后結合學校課程培養目標對其進行分類和梳理,最終形成學校的課程體系。
課題研究團隊梳理總結了學校目前已經開展的校本課程,初步形成了博物館系列課程、經典誦讀系列、節日系列課程、學農系列課程、法制系列課程、老北京文化系列(全聚德烤鴨店)課程、人生遠足系列課程、團隊拓展系列等課程。
學校課程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要不斷調整來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要學校干部、教師等不同層次的課程領導者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還要不斷地深入了解學生發展需求、社會發展需要,深刻理解學校辦學使命,踐行讓每個學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辦學思想。學校課程體系建構還需要各級課程領導者不斷地實踐、反思、調整、完善。提升各級課程領導者的課程領導力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關鍵,后續重點領域研究項目課程建設還需要深層次的思考及不斷總結經驗。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