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雙創”人才的培養之路應該怎么走
最近,由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兩位指導教師和10多名來自機械、機電、設計、市場營銷、財務等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開發了一款智能廢紙回收器。這個項目不僅在國家、省級的創業大賽中屢次獲獎,申請的國家級專利技術達10多項,還吸業家計劃注資2000萬元與研發團隊共同成立一家科技型公司。據統計,該學院已經孵化了類似新技術應用型的創業企業50余家。
為了促進“雙創”人才的培養,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師研生隨、師導生創、師生共創”的創業培養模式:以教師的科研項目帶動學生參與研發;或者以學生為主,教師給予技術指導;或者學生與教師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創業——教師和學生都屬于創始人,都可以分享創業紅利。師生的積極性被極大激發。“在這個團隊中,學生不是為別人打工,而是為自己打工,自己解決就業問題,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為了提升整個團隊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指導教師會專門給學生‘開小灶’上課,講解他們在技術研發上需要的相關專業知識。”研發團隊的學生成員說。學院不僅建立了創業導師數據庫,鼓勵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輔導員前往企業一線兼職,成為骨干創業導師;還設計了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施彈性學制;甚至允許學生自主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為學生提供創業培訓、“苗圃”培育、項目推介、經營指導、跟蹤幫扶等創業“一條龍”服務。
而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認為“雙創”教育應該基于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目的,不是教授學生如何開公司。該校強調創業是在一個崗位上整合所能調動的所有資源的能力,在任何崗位上都會涉及這種資源整合和創新的能力。因此學校舍企業大咖而精挑細選畢業三五年的、甚至有的還在奮斗路上不斷摸索的校友走進校園與學弟學妹分享創業感悟。因為學校覺得創新創業要像頂崗實習一樣,讓學生了解現實中最真實的“雙創”狀況。
那么,職校的“雙創”教育到底應該面向多數人還是面向少數人?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將學生參賽獲獎數、學生申報專利數、學生年度注冊公司比例等量化指標作為對職校該項工作考評依據,這樣做是否會助長某些功利性行為,從而影響“雙創”教育的健康開展?職校創業創新人才的培養之路如何才能走得順暢?
(根據《中國青年報》相關報道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