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俊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
——基于“全域旅游”的視角
潘 俊
傳統的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全域旅游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結合學校實踐,提出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措施,即對接行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學交替”;通過項目引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全域旅游生力軍。
全域旅游;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作為當前旅游業發展主流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制約它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即旅游人才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旅游教育和培訓問題。旅游新業態的發展要求旅游職業教育必須緊跟行業發展,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旅游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全域旅游”對旅游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而設計的課程計劃、教學活動總體結構及其運行機制。探尋相對適宜的、符合實際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筆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合理、科學應該由旅游行業來評判,但目前旅游教育的培養模式從整體看與行業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
(一)課程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脫節
專業培養目標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航標”,而課程設置是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目前旅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在“為旅游行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個目標比較籠統,對學生今后的崗位層級定位模糊;另一方面,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關聯度不強,對學生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缺乏針對性,本科、高職高專、中專的區分度不明顯,難以適應旅游市場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使得畢業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較差,自我職業幸福感低。據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協作會不完全統計,該院近5年旅游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兩年后約有70%逃離了旅游行業。
(二)課程體系不能完全適應行業要求
“全域旅游”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必然體現在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目前,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實際接觸偏少,校企真正能夠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研討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學校閉門辦學,所以開設了許多企業認為不需要、學生沒興趣的課程。一些學科的內容框架具有相似性,如“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導游基礎”等學科在山水知識、建筑文化等部分有明顯的內容重復,學生和教師都無所適從,影響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實踐課對旅游專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實踐課時的要求沒有得到落實,很多學校專業實踐課占總課時比例明顯不足。英語、計算機水平要求較低,在智慧旅游蓬勃發展、出入境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很多學校對英語、計算機的要求還停留在“辦公自動化”的水平,達不到行業發展要求。另外,人文素養教育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不足,同樣被旅游企業詬病。
(三)行業企業參與教學過程不夠深入
一方面,當前旅游業飛速發展,新業態、新設備、新服務理念層出不窮,旅游教育如果只是“閉門造車”,很難達到行業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行業的一線工作是面對客人的“即時服務”,其中的服務技巧如果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積累難以真正掌握,以上兩方面都需要企業參與到旅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但目前的現實是職業院校與企業有合作但不緊密,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解決了用工困難,但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種“功利性”的合作并不符合國家倡導的“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要求,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一)對接行業需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產業融合趨勢日益增強,旅游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旅游個性化定制日趨流行。職業院校旅游專業的培養目標也必須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要求學生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跨專業多學科綜合素質,培養學生適應業態發展要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接行業要求,將職業精神、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公共基礎課程立足于為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服務,滿足學生學歷提升的文化需要,不能因為強調實踐課程而減少課時或者弱化教學過程的管理。通過充分調研,與行業專家共同研討專業課程的設置,注重專業課程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使學生具有完整的旅游學科知識結構,采用“平臺+方向”的課程體系,平臺課程主要滿足旅游學科綜合性的需求,提高學生對旅游業的全面認知。專業方向課程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崗位聯系最為緊密,筆者所在學校整合了原來酒店服務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技能課程,開發出酒店服務、導游、旅行社運行3門綜合實訓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企業專家全程參與,課程資源來源于崗位實踐,按照崗位工作序列化和學生認知規律開發課程內容。按照旅游行業需求,在學生具備辦公自動化能力的基礎上,整合網頁制作、電子商務、影視后期制作等課程,編寫《旅游信息化實用教程》。“全域旅游”背景下,新的業態不斷出現,如房車營地、休閑度假、戶外運動旅游、社區旅游等,旅游專業應強化專業選修課程,開設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旅游發展需要。
(二)加強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學交替”
旅游服務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對客服務的經驗、服務過程中的技巧僅靠學校培養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在真實的工作中反復錘煉才能提高。旅游專業的校企合作不應該僅僅是頂崗實習階段的合作,而應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筆者所在學校五年制高職旅游專業在實踐中探索實施了全程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如下頁表1所示),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依據學生認知規律,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通過企業認知、企業學習、企業體驗、企業實踐、企業頂崗五個階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的作用,共同承擔育人功能。在校企合作中,要求旅游企業承擔起育人的職能,為學生配備了專門的企業技能師傅,學生在工作中接受師傅的綜合考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表1 全程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三)參與企業實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從“傳統旅游”到“全域旅游”業態變化的背景下,旅游專業教師需要跟隨業態發展的腳步不斷提升自己,只有教師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把握旅游行業發展的視野,才能培養出適應“全域旅游”發展環境的學生。目前我國旅游專業教師從整體看,年紀稍大的教師很多是從原來的管理、外語、地理等專業“轉行”而來,這些教師往往缺乏旅游專業教師應有的理論知識;部分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企業引進的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專業理論水平偏低,課程建設能力較弱;而年輕教師大多從院校到院校,這些教師雖然受過系統的旅游專業的理論教育,但是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面對旅游發展的形勢,很多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都亟待提高。師資隊伍現狀要求職業院校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以采取“企業鍛煉+課程建設+課題研究”的模式,通過項目引領、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措施,鼓勵教師通過企業掛職實踐,與企業專家一起進行專業課程建設,承擔應用創新型課題研究,在實踐中熟悉旅游行業的發展動態,以便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工作。
(四)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全域旅游生力軍
“全域旅游”背景下,由于“面”的覆蓋,各類“點”和“線”的旅游場所將逐步實現免費,“點”和“線”占總收入的比例也將逐步下降。與此同時,旅游業“面”的發展面積將不斷擴大,旅游市場也將日益細分,多樣的個性化旅游需求、專項市場旅游需求凸顯,這些都對職業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客觀要求,同時也為職業院校提出學生在創業中的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筆者所在學校近年來堅持開展“三創”教育,建設創新工作室和旅游專業創業能力培育基地,邀請行業精英、畢業生中的創業明星擔任創業導師,以創業精神開啟學生職業夢想,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為了適應“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無論是政府主管部門、職業院校、企業還是相關行業機構,都必須要更新理念,采取更加及時有效的舉措,施行更加符合“全域旅游”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以政府為主導,學校、企業為基礎,把培養復合型、開放型、創新型的旅游專業人才作為首要目標。其關鍵點有三:一是創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理念、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二是構建并完善學校與企業的人才互通培養深入合作機制;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項目引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G712
A
1005-6009(2017)36-0053-03
潘俊,江蘇省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鎮江,212016)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職業教育。
*本文系鎮江市2016年社科應用課題“鎮江市主城區‘全域旅游’發展研究”(課題編號:ZJSK20161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