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軍
雙創教育的第三條道路
臧志軍
溫職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并在教師指導下創辦公司;廣輕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則認為創業對在校生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把教育重點放在創業感悟的分享和創業精神的體驗上。這兩個做法幾乎代表了雙創教育的兩個“流派”。一派可以稱為“實踐派”,即通過真實的創新創業活動讓學生體驗甚至實踐創新創業;另一派可以稱為“教育派”,即不追求創新創業的現實物質成果而重點關注教育在培養創新精神中的作用。這兩派也許都可以找到許多成功的案例,但就從上述兩所學校的情況看,他們似乎并沒有接觸到雙創教育的核心。
喬布斯無疑符合我們關于創新型人才的所有定義,他曾如此講述自己在30歲那年被蘋果公司“炒魷魚”的故事:“從蘋果公司被炒是我這輩子發生的最棒的事情。因為,作為一個成功者的沉重感被作為一個創業者的輕松感所重新代替:一切都變得不那么確定。這讓我覺得如此自由,進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創造力的一個階段。”
喬布斯的這段回憶擊中了教育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的軟肋:總體上教育仍然“傾向于認為每一事件總是由在先的某些事件所引起”。今天的世界中不確定性在明顯增加,“我們教給學生什么他們就成為怎樣的人”已幾乎不可能。所以,對今天的教育來說,“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之類的問題已經不再重要了——無論教師教什么,在飛速變化的世界中都極有可能是過時的知識。教育應該回歸到它自己的“初心”——英文中的education本義是“引導”,去引導學生認知現有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索未知世界。唯有如此,教育才不會被這個時代淘汰。這番論述對創新創業教育尤其適用。學生創新了什么、創造了什么、創辦了怎樣的事業都不重要,因為這些物質化的東西也許對他的未來發展毫無益處,真正重要的是創新、創造、創業的過程。而教育的作用并不在于輔助他們走完這段路程,而在于當學生忙于應付各種不確定性時不斷啟發、引導他們去思考、去總結、去發現。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所職校在做法上的缺陷。溫職院通過讓學生進入教師科研團隊和教師主導的企業,大幅降低了其創新創業中的不確定性,學生就成了創新創業流水線上的一顆顆螺絲釘。他們無須去承受意想不到的壓力,無須去解決意想不到的問題,無須去面對意想不到的結果,那么整個過程與傳統的實習實訓教學有多大區別?廣輕院把重點放在創業精神的教育上,實質上并沒有在教育過程中引入足夠的不確定性,于是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可能的場景:一些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的老師用最不創新的教法給一群沒有任何興趣的學生講如何創新創業。沒有獨立梳理過需求、整合過資源、開發過項目、組建過團隊,創新創業精神真的能培養起來嗎?
我理想中的創新創業教育是這樣的:學校建立一個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體系,主要職責在于篩選創新創業教育項目、保證項目節點以及提供智力和資源支撐,學生則依托或不依托專業自主確定創新項目、自主開展預研、自主組建團隊、在教師幫助下補充專業知識、在學校幫助下整合相關資源、在教師幫助下推動項目提升。在技術技能創新的前提下,學校資助有價值的創新項目成為創業項目。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創新實踐的主體,他們對整個過程擁有無可置疑的主動權,從而必須自行解決所有的不確定性問題,而學校與教師則是旁觀者、監督者與支持者,主要幫助他們解決以學生身份無法解決的知識、資源、可持續性等問題。這種狀態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申報專利數、學生年度注冊公司比例等量化指標基本無關,而只與學生個人的創新創業體驗有關。
如果說傳統教育是關于確定性的教育,那么創新創業教育就是關于不確定性的教育,這恰能說明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學校與教師應該盡力保證甚至創造教育環境中的不確定性,不要擔心創新創業項目持續時間太長、成果難以體現,也不要急于把創新創業教育制度化、正規化,讓那些項目在自然的狀態中發展、成長。這樣,我們也許會形成雙創教育的第三個流派——“體驗派”。
最后,讓我們記住稻盛和夫的一段話:“可能因為我是技術出身,養成了一種習性,總是不斷地自問自答:‘這樣做真的好嗎?有沒有更好方法?’”讓一個人體驗創造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大概就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真諦。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
G717
C
1005-6009(2017)36-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