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珍
專家點評
有情有趣有審美
陸林珍
2017年新春伊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先生走進央視,在央視公開課《開講啦》特別策劃“傳承·創新”系列節目中,談到當前的青少年書法教育時認為:不少書法老師、書法課堂,都在培養書法的仇恨者。其原因在于,教師更多的是從書寫技能的角度在訓練學生寫字,機械重復,忽略了書法審美教育,學生自然不可能愛上書法。“培養書法的仇恨者”一說可能略有夸張,但不少書法課枯燥乏味,學生不感興趣確是不爭的事實。
此次“杏壇杯”書法賽課,宜興市新莊小學黃麗萍老師的《“木”字旁的字》一課,卻給了我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在此堂課的導入環節,黃老師用PPT呈現了賽課承辦學校蘭亭小學校園里多姿多彩的樹木,讓學生自己認一認,賞一賞,這既是對本堂課教學內容“木字旁的字”的巧妙引出,又激起了學生對自己學校的喜愛之情。“木爸爸”講述“木”字豐富的演變歷史,黃老師引導學生賞析“木字旁的字”形態之美,則激起了學生對多姿多彩的中華漢字的熱愛之情。課堂上,黃老師教態親切自然,提醒姿勢,引導讀帖,評價激勵,指導創作,言行舉止間,自然而然流露出對學生的體貼、關愛、鼓勵、贊美,而學生也深深地被黃老師的教學所吸引,專注,愉悅,短短四十分鐘,原本從不相識的師生間卻已是水乳交融,和諧美好,真情流露。學生對同學進行書寫評價時,老師指導要先夸夸同學書寫的優點,再給他提點好的建議,于是,同學間的夸獎,肯定,真誠建議,使孩子們不時互相會心一笑,開心,快樂,同伴情誼在每個孩子心田自然滋生。
正如黃老師自己在《從〈琵琶行〉談〈“木”字旁的字〉課堂教學》一課中所說:“我們常說,書法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好的書法課猶如一首動人的樂曲。如果我們將《琵琶行》所描摹的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嫁接“于書法教學課堂,必定會為一向被學生視為”枯燥無味“的書法課堂增添許多生趣。”這樣的“趣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中比比皆是:以“木爸爸”的自述配以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演示,“木”字的演變過程神奇而有趣,從學生一眨不眨的眼神中,我們感受到了“有趣”的“教”帶來的“專注”的“學”;指導學生讀帖時,教師的方法豐富多彩,如觀察比較法,遷移聯想法,在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下,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尤其是指導學生學寫“林、橋”兩字時,為了能讓二年級的小學生能直觀理解漢字書寫時的“避讓、穿插”,黃老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師生同坐一張椅子的游戲活動,身臨其境的互動演示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小學階段的孩子往往都非常好勝好強,黃老師利用這一心理特點,在習字過程中設計了“爭當勇士、挑戰老師”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氣氛一下子達到了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激發。
書法被喻為“無言之詩、無形之舞、無圖之畫、無聲之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極其美好的傳統藝術。那為什么我們有些書法課堂,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學生卻學得索然無味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重視挖掘書法的審美功能。黃老師的書法課,處處在創造美,體現美。黃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全面而又扎實,范寫板書端正而又秀美,語言表達流暢而又生動,課件展示清晰而又精美,學生時時處處為美的教學而吸引。“木”字的演變教學環節,學生不僅了解了漢字的演變歷史,同時直觀地感受了中國漢字之美。二年級的學生還處于書法學習的起步階段,一般而言,還不具備創作作品的能力,但黃老師卻別出心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制作小書簽、創作書法作品的教學環節:先讀一讀包含有帶有木字旁的字的四字成語——桃紅柳綠、杏花春雨、綠樹成蔭、秀木成林……一幅幅美好的畫面通過學生的聯想印刻心中;豎寫四字成語,在左側落款,一件雖小卻不失完整、精美的書法作品展現在學生眼前;系上小小的絲帶,一枚典雅精致的書簽帶給孩子們藝術的享受。
書法藝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黃老師的課很好地做到了兩者的統一,也很好地體現了本次賽課的主題“人在課中央”,因為,“人”正是“有情有趣有審美”的動物啊!兒童不比成年人,意志品質還處于發展初期,其目的性、堅持性、自制力都相對薄弱,如果我們的書法課堂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不能點燃起學生喜愛書法的情感,那么,書法課堂就真的有可能非但無效,而且是在培養“書法的仇恨者”了。而黃麗萍老師有情有趣有審美的書法課堂,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導向,積極的示范!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校長,江蘇省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蘇州市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