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榮
教師要有業余愛好
張菊榮
某學期開學之初,我們用一天的時間組織全校教師學習,聽報告。上午,我們邀請了一位特級教師講專業閱讀;下午,我們邀請了本校的干明老師講他的業余生活。與干老師聯系的時候,他還有些顧慮:“我講的東西與專業發展沒有關系。”我說:“我們就是要聽業余生活,因為一個教師的業余生活,表面上看,也許與專業生活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從深處想,卻是深度相關的。”
那天下午,上崗只有三年的干老師娓娓道來,講他對MV制作的沉迷,講他對攝影藝術的癡情,講他的旅行,講他的詩詞創作……他的講述感染了在場的教師。是啊,一個教師,他首先應該是一個“人”,一個有著豐富生活和精神內涵的人,而不是除了教書一無所好的人。當然,我們說的“所好”,應該是健康之所好,高雅之所好,文明之所好。
一個人的愛好與他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關,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強調這樣的觀點。那天,干老師談微電影創作,說他4年中做了60個微電影;他說有一部片子,短短19秒的片頭,制作用了10個小時。當他講到這里的時候,全場都被震撼了。這是什么精神?這不正是我們的校訓“恒”的精神嗎?當一個人沉迷于愛好之中的時候,整個世界對他而言就會簡單起來,人的心靈也會純凈起來,他的精神世界也會因此而不斷地豐富起來。而高貴的精神,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尤其重要!
一個教師的愛好,還可以與專業生活直接相關,尤其是與教師可能的課程開發緊密相關。有人說,“一個教師就是一門課程”,就是這個意思。在某一個契機,教師的一種愛好,與學生的一種需求相遇,就可能會成就一門課程。我從讀初中開始就酷愛格律詩詞,這種愛好斷斷續續陪伴我走了幾十年。穿行在平平仄仄的世界里,我的生活因此而豐富,我的精神世界因此而斑斕。盡管最近這些年我的筆耕主要在學術論文,但詩詞創作帶給我的對世界的敏感,對文字的敏感,一直影響著我的專業生活。而當我帶了一批小孩子組成“竹風詩社”的時候,又一次證明了“一個教師就是一門課程”的道理。
也許有教師會說:我從小到大,沒有什么愛好,怎么辦?其實,這仍然是可以培養的,可以通過兩個途徑自我培養。途徑之一,通過相關的培訓、自學、研究去培養自己的某些愛好,比如我對《論語》的愛好就是自學后形成的。途徑之二,通過“與孩子們一起做”而進行自我修煉。我們學校的徐蘭老師并不長于剪刻紙,葉敘英老師也并不長于衍紙。可是他們圍繞著剪刻紙、衍紙,與孩子們一起以學校文化為載體創造了剪紙課程、文化衍紙課程,最終成功地實現了“三合一”:教師成就了愛好,學生成就了特長,師生一起成就了美麗的課程!
(作者系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