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榮
語文是什么
陳根榮
學科;科學;語文
寫下上面這個標題,頓覺啞然。
曾看到網上一位數學教師對一位語文教師說的話,很有意思:“語文是什么,語文不是什么,充其量是一門學科,而數學是一門科學。”
那位數學教師的話是說“語文是一門學科”,但“數學是一門科學”。
查百度:“學科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是分化的科學領域,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社會、人文之‘三分說’)概念的下位概念。”“科學指分科而學的意思,后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
是不是有點晦澀難懂?
再來看“語文”一詞。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語)就明白曉暢得多了。但后又對“書面為文”“生義”出“文字說”“文學說”“文章說”“文化說”等等。
于是查《辭源》《辭海》,都未收錄“語文”一詞。查到的較早收錄“語文”一詞,是 196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解釋為:“1.語言和文字:~~程度(指閱讀、寫作等能力)。2.語言和文學。”此后,在1978年第1版、1983年第2版中,義項1相同,義項2直接解釋為“語言和文學的簡稱”;自1996年第3版起,義項2解釋為“語言和文學”,并增例證“中學~~課本”。
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圣陶先生(1949年8月,葉圣陶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后,《現代漢語詞典》的編撰者又對“語文”的界定進行了多次地修改。
這樣看來,薄識如吾,覺得那位數學教師說的話有些道理。
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語文是什么”。
想起了幾則“課例”來了:
課例一:時值深冬,大雪紛飛,“千樹萬樹梨花開”,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觸景生智,在黑板上寫了“雪化了是什么?”一名充滿著童真童趣,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不停地撲閃著的孩子,舉起了充滿靈性的右手,脆生生自信地說:“老師,雪化了是春天!”還沒等那個孩子音落,教師就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一字一頓地說:“錯了。雪化了,是水。”
課例二: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課,多媒體正在播放配樂朗誦:“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朗誦戛然而止,突然偌大的屏幕“唰——”地一下變成了“白板”,教師出了一道“情景題”:“朱自清的老爸穿越鐵道,浦口車站的民警要不要抓他?”
課例三:一位初中語文教師上《黔之驢》,當一名學生不無好奇地問:“老師,那只驢是公的還是母的?”那位教師似乎對沉寂已久的課堂感到不悅,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成”百感交集,萬分興奮地將書往講桌上一擲,歡欣鼓舞地說:“對啊,對啊,教了那么多年,我怎么沒想到這個問題呢,是得好好探究探究啦……”
也許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三則“課例”中的教師,是不是都在回答“語文是什么”?
是啊,語文到底是什么?生性駑鈍如我,實在莫名其“妙”。
記得自己常常對學生說的幾句話:“世上什么最美麗,世上漢字最美麗。”“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面。”“讀,是把漢字變成畫面;寫,是把畫面變成文字。”
就以“雪”為例吧,當我們讀到“雪”時,是不是在我們的眼前,浮現出千姿百態的雪景畫面?美不美麗?動不動心?有沒有想寫下來的沖動?這不就成了嘛:雪景、雪美、雪趣、雪感、雪思、雪悟……
說不出“語文是什么”,那就干脆說“什么是語文”吧。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語文;“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是語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語文;“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是語文;“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語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是語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是語文;“月影移墻”,是語文;……
靈光一閃,茅塞頓開——
原來,語文是一種詩性的光輝,一種厚重的關懷,一種浪漫的情懷,更是一種崇高的靈魂;語文是一種靈性,一種尊重,一種人格,更是一種精神。
這,就是語文。
想起曾讓學生尋找四大古典文學之魁、字字珠璣的《紅樓夢》中哪四個字寫得最好。幾天后,恰巧有一名學生和我看法相同——“月影移墻”,想想真是,一邊是鑼鼓喧天,洞房花燭;一邊是孤影焚稿,香消玉殞。此情此景,除了“月影移墻”,任何詞語都難以描述林黛玉死時的情景——是那樣的無聲無息,無知無覺……形象生動到了極致。
這樣看來,上面三則“課例”,第一位教師把語文上成了化學,第二位教師把語文上成了法律,第三位教師把語文上成了生物。
是不是還可以這樣說,把天安門前的旗桿說成大寫的“1”,是數學;說成“I”是英語;說成導體是物理……,而語文應該這么說:“天安門前的旗桿是華夏民族航船上一支挺拔的桅桿,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在掌舵人習主席的帶領下,正引領著中華兒女歡歡喜喜實現‘中國夢’,奔小康……”
“語言文字”“語言文學”也好,“語言文章”“語言文化”也罷,其實是對課程內涵的論辯;“思想性”“工具性”也好,“思想性和工具性并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也罷,其實是對課程性質的論辯,凡此種種,反映了人文科學本身的模糊性。而數學等學科,反映了自然科學本身的精確性。人文科學如語文,具有與生俱來的形象思維,而自然科學如數學,具有與生俱來的邏輯思維。
運筆至此,可否這樣說:學科的不同,歸根結底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明悟了這一點,就知道了自己應該怎么樣對待所教學科了,就知道了“文科理科化”“理科文科化”會是一種怎樣的結果。
又想起起筆時那位數學教師了,其實他還有一句話:“得數學得天下。”筆者是否可以這樣“狗尾續貂”一句:“失語文失天下。”
征稿啟事
“名校課改”欄目是《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的重點和特色欄目,主要刊發各地中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做法和經驗、課題研究的成果。
截至2016年底,先后在這一欄目亮相的學校有30余所,包括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校、江蘇省寶應中學、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省清江中學、江蘇省宜興中學、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省洪澤中學、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江蘇省徐州高級中學、南京市中華中學、南京市第一中學等。這些學校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2017年,本刊將繼續集中力量辦好“名校課改”欄目,并進一步聚焦省級課程基地學校、省前瞻性項目學校。歡迎相關學校主動與編輯部聯系,電子信箱:jsjyzxjx@163.com,聯系電話:025-86275643。郵件主題注明:**學校**項目。
G633.3
A
1005-6009(2017)27-0061-02
陳根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中學(江蘇蘇州,215237)教師,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