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梅
淺談語文教學資源的個性化整合
付冬梅
每個語文老師都可以對手頭的教學資源有自己的認識和安排,只要是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和研究,并結合了學生實際的整合,都應該是可行的。即使效果不如預期也無可厚非,我們至少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教材;資源;整合
語文的學科特點之一就是它的課例形式,讓資源整合成為可能。教師完全可以以課文為原點,以主題為半徑,為學生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完成從課文走出去,又從延伸資源中重回課文的閱讀過程,并從中獲益。
以必修一二單元為例,我談點自己的做法。二單元閱讀教學的內容是古代記敘文,包括《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篇課文,三篇課文單獨如何處理,不用多說。在這個單元教學中,我只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為單元設計了一個總綱,關鍵詞一個——“英雄”,分為閱讀、口語、寫作三部分,形成一個小專題。閱讀以三篇課文為核心,整合進了選修一《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中的《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語文讀本1——你的微笑》中的《懷李叔同先生》《“中國速度”震驚雅典》,補充課外閱讀一篇——流行歌曲《隱形的翅膀》歌詞。這樣的閱讀組合,既將學生手頭三本語文書鏈接了起來,將課內課外結合了起來,圍繞“英雄”一詞,集合了古今中外六個人物,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詮釋著“英雄”的概念。這樣的多元閱讀資料,自然會激發學生對各個人物更深入的理解,自然會產生多元的見解,甚至對這六個人物是不是英雄都會有爭議,于是在這個基礎上,一堂關于“我所理解的英雄”的口語交際討論課就營運而生,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轉化成文字,借助任何的文體來表現,自然就是這堂口語課的延伸,也是這個專題的小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得到些什么,我想我們都是能預見的。
當然,整合的方式非常多,擴展成一個小專題是一種,重新編排課文順序也是一種,對梳理探究內容進行分解重組也是一種。總之,每個語文老師都可以對手頭的教學資源有自己的認識和安排,只要是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和研究,并結合了學生實際的整合,都應該是可行的。即使效果不如預期也無可厚非,我們至少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很喜歡這樣個性創造的,對老師的要求并不高,也不麻煩,給學生的空間卻非常大,它所能延伸出的東西遠遠超過你的預期。我們只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多那么一點思考,多那么一點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我們就可以有屬于自己的教材整合,有屬于自己的專題教學,有更多的個性體現。
可以這么說,只有有了閱讀的深度,才會有整體把握的高度,有內容取舍的自由度;只有有了閱讀的廣度,才會有更廣闊的視角,有更多種選擇的可能,我們才能真正用好課文這個例子,也才能真正通過這個例子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如果說前面的資源整合還帶有一定的共性特點,那利用教師自己的特長,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就已經是有更顯著的個性特征了。說到特長,大家都能理解,但我今天想說的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特長。它可能不是一種出眾的技能,也不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才華,但它一定存在于你所偏愛的、熟悉的一些領域,你有屬于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見解,你可以信手拈來很多東西,豐富你的課程資源,或者以學生熟悉的方式、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學生學習你所教學的內容。比如,你可能是個電影迷,你未必有專業的電影知識,但你記得很多電影故事或電影臺詞,你知道《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講的精髓在哪部美國電影中得到了體現,你可以講給學生聽、放給學生看,抑或只是給學生提一下,但卻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供了新的途徑;或者說,你是網絡達人,你知曉網絡上的很多新詞新語新鮮段子,你可以找來好些網絡仿寫的什么“凡客體”“藍精靈體”“曉松體”“甄寰體”,告訴學生,仿寫就是這么回事,你完全不必懼怕。而如此接地氣的鏈接勢必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認定你這個老師還算沒有“out”掉;又或者說,盡管唱得不怎么的,但不影響你喜歡聽流行音樂,有一天講修辭,舉出歌詞三五首,比喻、借代、反復、排比都能自然顯現,更不用說以《牧羊曲》的歌詞為例講寫景抒情,以李克勤的《大會堂演奏廳》歌詞對舉李清照的《聲聲慢》講析疊音修辭,講現代詩歌的時候更是能找到好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把它們當作詩歌來賞讀,讓熟悉這些歌曲的學生驚嘆不已——原來,這首歌可以這么來看啊!還有一些老師特別有創意特長,點子特多,那就瞅準時機以語文的名義搞點活動。上學期,我搞過課本劇演出,編、導、演、評全由學生去弄,我就是這一活動的策劃,學生把《氓》《孔雀東南飛》這兩篇課文弄得滾瓜爛熟不說,反串的、穿越的、方言的、音樂劇形式,讓我只有鼓掌叫好的份了。每次期末都搞一個語文學習頒獎典禮,我會調動自己平日里持續關注各種綜藝節目的特長,給學生一些有意思的點子,讓他們把這個典禮搞得有笑、有淚、有激勵、有表彰、有內容也有形式。這樣的例子很多,在很多老師的日常教學中都能看到,不同的只是在于自覺或者是無意識。我的經驗告訴我這些小策略、小設計,常常會成為一個教學設計的亮點,也常常會像是時下電影片尾常出現的彩蛋,給學生的驚喜,在不斷凸現出教師的個人風格時,也讓學生對每個階段的語文學習都有所期待,因為他不能預見你下次的教學會帶來些什么。而要做到這些,只需要你熱愛生活,你心里有生活即語文的意識,有想激活學生個性的心就夠了,每個教師獨一無二的自己,都是你的語文課程不可缺少的資源,這個資源我們每個人都有!《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說:“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我們為什么不對自己的特長進行利用和挖掘呢?
付冬梅,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