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儲彥羚
江蘇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實踐與思考
本刊記者/儲彥羚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于201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級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2016年11月11日,自主開發的云平臺客戶端農技耘APP上線運行,面向全省107個縣(市、區)全面推廣,注冊用戶已達17.8萬人,率先實現全省農業科教管理體系、農技推廣體系人員及核心農業科技示范戶全覆蓋。云平臺,從無到有,前后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實踐,迄今仍在持續建設之中,遇到的問題、取得的經驗、對策需要隨時總結,大致歸納為以下六點:
其一,規劃至上,云平臺建設是系統工程,頂層設計、工作統籌至關重要。2015年5月,農業部制定《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工作方案(試行)》,省農委科教處牽頭,積極開展部省銜接試點。《方案》提出的“統一頂層設計,統籌農業科教推廣大數據資源,打破部門、區域界限,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息體系”成為江蘇平臺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實踐證明,相對較高的起點,對平臺建設特別是資源的整合起到了積極作用,省市縣農業科教管理體系、農技推廣體系以及40多家省級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迅速形成“一個平臺”的共識,建設上做到聚焦、協同、共建。但對照“農業數據共享開放,最終形成‘一張圖’”的目標,對照新建平臺熱情高漲、信息“孤島”卻不減反增的實際,發現其中存在一個“統”的問題,無法忽視。用基層和農戶的話說,“我們的手機已裝不了更多的APP了!”是先建后整合,還是統籌建設?這就需要省里整體規劃部署,真正集聚全省農業大數據建設的各項資源,集成農業大數據技術應用,形成合力,打造一個統一的現代農業戰略性、基礎性的支撐平臺。從專業角度看,平臺“先建后整合”的難度不亞于統籌建設。
其二,推廣為先,在農業科技推廣領域率先開展云平臺建設與推廣,行之有效。一方面,江蘇農業科教資源豐富,農技推廣體系健全,農業科技貢獻率等指標全國領先,擁有眾多農技推廣項目優勢及較好的農業信息化應用基礎;另一方面,農業技術咨詢是剛需,不僅用戶市場龐大且需求日趨強烈,但技術服務對專業知識、專業人才的依托,對相關資源的組織要求較高,并非一般的企業或個人能承擔。依托政府主導、體系支撐、項目管理的優勢,先于其他條線,率先建設運行江蘇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有條件,有期待,成為江蘇省“十三五”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任務,迅速實施。在完成平臺一期開發暨保證農技耘APP基本功能應用基礎上,立即上線試運行,全面開展推廣應用,引起了廣泛關注,很多市縣的分管領導帶頭安裝,很多單位主動要求合作,很多專家積極申請加入。事實證明,“先從推廣應用著手,同步帶動平臺開發運維”的工作策略行之有效。面向全省而不是個別試點縣,面向各類身份類別的全體用戶而不是個別用戶進行推廣應用,對平臺的迅速推開、有效落地起到了關鍵作用。大量用戶上線,讓云平臺有了“源頭活水”,有了馬化騰所說的“應用場景”,接了“地氣”、聚了“人氣”,廣泛的試驗樣本,讓后續開發運維找到了重點和方向。農業部科教司對此充分認可,指出農技耘是目前我們農業科教上建設的唯一“落了地、有數據、跑起來”的平臺。一個平臺的發展,推廣應用在某種程度上比開發更重要。
其三,應用為重,云平臺是一個應用導向性的平臺,實用功能的開發應用是重中之重。把握移動互聯迅猛發展趨勢,江蘇省實行 “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原則,第一時間開發了云平臺的手機客戶端——農技耘APP,通過下載應用,直通到人,打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最后一米”。農技耘開發IOS、安卓兩個系統,支持各類智能手機下載應用,已更新至1.3版。參照同行業產品的標準應用,農技耘主要開發資訊(包括科技、政策、市場等10多個欄目)、問答(包括快速提問和專家一對一問答)、交流、視頻、推廣日志(農技推廣人員專用)、知識庫(包括品種庫、植保庫等)、即時通訊等實用功能,滿足用戶數據查詢、共享交流等應用服務。立足“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不斷梳理用戶反饋、挖掘實際需求,著手開發頻道訂閱(包括產業細分、用戶偏好)、信息調度(包括專家精準應答、屬地服務)、農用氣象預報、手機直播(遠程視頻診斷)等系統,還將對接、擴展“職業農民培訓管理” “農產品價格行情監測”以及“線上支付”(電商、金融)等諸多工具性應用,同時優化用戶體驗,讓產品自身說話,確保用戶用得著、用得好!當然,在系統功能研發和平臺基礎建設上,要把握自主創新開發與“借力”相結合,針對農業自身特點與需求,轉化、引入一些業內先進的、成熟的第三方技術應用(如阿里云等),達到既控制成本,又為我所用的目標。
其四,運維為王,持續、高效的運維是體現云平臺真正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平臺建起來容易,還要運轉,比的是軟實力。在這方面,農業領域少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云平臺“全天候、開放性、交互式”的特征,對運維提出了很高要求。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不同于傳統的報刊,乃至網站、短信、手機報、微信公眾號,云平臺用戶可以隨時訪問,除非平臺下線,必須全天候持續運維(包括系統的運行、內容的更新、專家的服務等);還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及時做出“反應”(包括信息的供給、調度、編排表現的機動調整),既要保證信息的“量”,更要保證“質”,既要“快”,又要“準”,要跟上趟、踩對點、找對人,實現從靜態信息服務向動態信息服務、從內容向“內容+服務”、從單項傳播向供需融合轉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云平臺建設運維單位,江蘇農村經濟雜志社發揮國家第二批、省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優勢,投入網絡部、各編輯部力量組建云平臺運維團隊,打造刊報網微端媒體融創中心,不斷鍛造提升運維能力。從管理的角度看,因為提供了開放、交互的平臺,就要對用戶及其應用行為(包括提問、交流、意見反饋等)“負責”或者說管控;因為應用了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就要對動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利用(比如推廣日志功能,可通過實時定位、線上發布實現對農技推廣人員績效管理的精準、量化、動態考核;再如在線調查等功能),均須通過運維來促進科教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從建設維護上看,除服務器、信息安全防護等硬件、軟件購置維護,還有網絡通信、第三方平臺租用等事項,隨著用戶、數據量的增加,維護的壓力和成本也會增大,極具挑戰。
其五,服務為本,云平臺堅持以“公益、助農”為導向,全面踐行為農服務。發揮“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優勢,省農委通過云平臺組織全省公益性農業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技推廣力量,部署稻麥、園藝、植保、土肥、畜牧、水產、農機、農經、保險等20多個類別的400多名農業專家(省級及以上專家140名),協同全省2萬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上線服務,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累積有效答復用戶提問8700余條,答復率達到95%以上,開展互動交流6.1萬條次,周均活躍用戶達7萬人次,各項指標在同類APP應用中均處于前列。區別于商業化運作的平臺,在農技耘上,既沒有收費的項目,也沒有付費的“打賞”,我們的農技推廣隊伍,服務“三農”的覺悟之高,互幫互促的氛圍之好,令人稱贊!編輯團隊也當仁不讓,持續運維174天,發布資訊4800多條,總瀏覽量達254.3萬次,已逾江蘇為農服務網2010年創辦至今近七年總瀏覽量的二倍……云平臺多途徑、廣覆蓋、低成本、個性化的大規模農業知識普惠服務特征正逐步顯現,量化的數據還在攀升,不斷放大著政府購買服務的價值和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
其六,創新致勝,通過云平臺的建設探索建立創新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首先,農業大數據工作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在規劃設計、技術開發、推廣運營等諸多方面欠缺人才、經驗,迫切需要建立研發、運維、推廣的協作機制,培育、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組建專業的、專門的團隊,開展具體工作。其次是運營機制。農業部提出,各地要探索市場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支持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企業合作(PPP)等方式,發展農業大數據平臺。國內很多案例,還需總結借鑒。貴州省專門成立云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僅“農業云”的建設,政府財政預算就達1.1億元。目前江蘇省平臺主要依托省財政年度下達的農技推廣項目經費和江蘇農村經濟雜志社的自籌資金,投入不足影響到系統功能開發、數據資源采集、運維服務以及品牌推廣等方方面面。另外,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和流量補助也需投入經費,建立支持機制。第三,作為農技推廣模式創新,農業部要求江蘇加快試點,借助云平臺應用面向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師、科技人員以及各級農技推廣機構人員,探索建立線上農技推廣服務的激勵機制。隨著云平臺信息調度和區域管理等系統的后續開發,“線上接(搶)單、線下服務”的農業滴滴也將自云端響徹江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