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廣建 孫振軍 李躍文/江蘇省蘇州市農業委員會
蘇州農業信息化發展觀察
俞廣建 孫振軍 李躍文/江蘇省蘇州市農業委員會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以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為契機,以深入實施農業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加快推動信息化與農業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全市農業智能化生產、現代化經營、網絡化管理、科學化決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1、加強農村信息基礎建設。積極實施網絡寬帶進村入戶工程,農村網絡寬帶上網率超過30%;積極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超過95%;積極實施遠程教育網絡建設工程,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覆蓋到鎮、村,基層黨員干部應用網絡參與教育的到位率達到100%。
2、加強兩級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從2014年起,蘇州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市級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建設,經過三年努力,已初步構建了集服務、管理、應用、辦公、展示于一體的全市農業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并支持和推動縣(市、區)二級農業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常熟市的信息進村入戶綜合服務平臺、昆山市的漁業管理信息系統、吳江區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和相城區智慧農業信息平臺相繼建成并投入運行。
3、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
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應用模式,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單位合作,建立了蘇州市智慧農業協同創新重點實驗室等研究機構;與江南大學合作,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池塘流水生態養殖系統;與上海、浙江進行物聯網技術對接,成立了阿里巴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國興農常熟科創中心;根據蘇州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需求,在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全國首家智慧農業學院。
圍繞糧油、園藝、養殖三個產業的轉型發展,積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動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著力探索物聯網技術在相關領域的實現途徑。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智能化規模設施種養基地51個,應用物聯網面積4.3萬畝,占規模化設施種養總量的比例達到24%。
1、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稻麥種植上的應用,實現實時傳感、輔助決策、精確施肥。吳江同里、張家港永聯等地憑借高空衛星遙感、空中無人機、地面農田傳感網和便攜式作物監測儀等,實時獲取在田稻麥生長信息和農田環境信息,并依托智慧管理服務平臺,應用手機或電腦終端動態調控作物追肥方案,為種植大戶提供量化管理建議,實施精量施肥。吳江同里稻麥智慧管理技術應用后,畝均節氮5.2%左右,增產5%左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園藝生產上的應用,實現遠程控制、水肥一體、智能管理。智慧方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城區漕湖農發生物農業有限公司、張家港善港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常熟濱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均新開發應用了基于物聯網的蔬菜智能化種植系統,實現了蔬菜育苗、種植全過程的精準化管理。
3、推動物聯網技術在養殖上的應用,實現在線監測、遠程診斷、降本增效。積極引導規模養殖場應用環境調控、定量投喂、疫情監測等精準化控制系統,提升了畜禽養殖的標準化、規范化、自動化水平。在多個現代漁業園區內建成水體溶解氧智能控制、養殖尾水實時監測、飼料自動精準投喂和魚類病害遠程診斷系統,為改善水產品養殖環境、有效防控魚病起到了積極作用。蘇州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全國率先引進示范“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魚技術”,2016年投資700萬元推廣池塘智能化生態養殖技術320畝,該養殖模式實現了流水養殖的生態化、生產管理的智能化、質量安全的標準化和養殖效益的最大化,可節省90%的漁藥,畝均產量比常規養殖增加60%左右,畝均產值和利潤分別可達23000元和5000元。目前,該項技術已輸出推廣到全國8個省、市、自治區。
1、農業大數據分析決策能力有效提升。在“四個百萬畝”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開發完成了“農業數據資源中心(一期)”和“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一期)”,啟動了“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二期建設”,對分散的農業各產業數據進行采集、清洗、分析,形成了農業基礎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啟動了生豬、小麥赤霉病等三個輔助決策系統,繪制了畜牧業一張圖。
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有效提升。開發完成了“蘇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二期,并投入使用,依托全市66個涉農鄉鎮(街道)、70個現代農業園區和規模種養基地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室,實現了地產農產品的“去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
3、行業規范化精準化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完成了“農業行政移動執法系統”二期的開發,大大提升了市、市(區)二級農業行政執法工作效率和規范化水平;完善了森林防火監控平臺,更有效地保護了林業資源;完善了“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監管平臺,實現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路檢站和品牌肉經銷企業的視頻監控,有效增強了動物衛生精準化監管能力。
積極適應 “互聯網+” 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大力培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著力推進地產優質農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蘇州永聯現代糧食生產基地控制系統
1、扶持涌現了一批網上營銷模式。涌現了社區智慧微菜場模式,該模式由蘇州食行生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立足于家庭生鮮農產品供應的B2C、O2O模式,通過在社區設立農產品直投智能冷藏柜,為蘇州、上海和無錫1000多個社區、82萬戶家庭提供生鮮農產品配送服務,有效解決了生鮮農產品便捷化進家庭“最后一公里”這一大難題;涌現了農副產品配送營銷模式,典型案例為吳江三港、駿瑞、江瀾等農副產品配送有限公司,它們自建基地、自檢產品、冷鏈物流、全程監控,通過網上訂單,每天為全市近200所中小學校、近18萬中小學生配送45噸左右農產品和21萬噸畜水產品以及其他副食品,實現了農產品從基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可追溯;涌現了休閑觀光農業網上營銷模式,典型案例包括張家港金麥穗等農業企業和吳中區東西山等地,它們通過微信、網站等渠道,積極推介休閑觀光農業場所和特色優質農產品資源,吸引眾多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周邊城市居民節假日前去采摘與觀光,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涌現了利用網絡平臺自產自銷農產品模式,如吳中區東山等地農戶依托網站和電商平臺等,自產自銷本地枇杷、楊梅、茶葉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目前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農戶超過570家,農產品電商產值達到1.3億多元。
2、主動搭建了一批電子商務平臺。市農委牽頭開發了“蘇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系統”,將地產優質農產品進行整合并在網上展示、宣傳與銷售,實現了地產優質農產品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吳中區東山鎮出臺扶持獎勵政策,投入3000多萬元,規劃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農產品電商產業園,為電商戶提供產品品牌、標準、包裝、培訓等服務,為運營商提供物流、倉儲、冷鏈配送等平臺,為消費者提供線下體驗展示、活動場所,目前已招商入駐72家電商企業、順豐等3家品牌物流配送企業、蘇州銀行等3家金融服務企業和蘇寧易購等3家電商專業服務團隊,吸引大學生創客150多人,有效解決了新型農民在創業創新發展中信息閉塞、規模和資源分散、專業技術缺乏、運營成本高、融資渠道難等難點和痛點問題,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1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出資組建的蘇州市匯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掛牌營業,將市級以上農業企業生產的農產品進行統一整合、統一策劃、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有效解決了農業企業農產品、加工品銷售難問題。積極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進駐“蘇寧易購”,推動常熟市和吳中區先后組建了“常熟特產館”和“吳中太湖特產館”,兩個館上架產品近40個品牌200余款產品。
3、培育發展了一批網上銷售主體。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先后打造了“淘豆”、食行生鮮、家易樂、天天鮮、口水娃、陽澄湖大閘蟹等一批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品牌,培育了18家省、市級電子商務示范單位,涌現了相城區消涇村、吳中區秉常村等27個農產品電子商務“淘寶村”,2016年,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額超過26億元,其中吳中區優爾食品有限公司網上銷售額接近4億元。
從滿足城鄉居民日常生產生活涉農信息需求出發,積極拓展信息發布渠道,不斷提升為農服務成效。
1、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作為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作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作為創新農業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緊緊抓住常熟市被列為部、省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和2016年9月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在蘇州召開這一契機,加強組織,強化推進,找準定位,規范建點,到目前為止,全市已統一建設了165個村級信息服務站(益農信息社),2016年累計接聽“12316”為農服務咨詢電話3100多個,發送“12316”為農惠農短信40多萬條,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近1.5億元,參與培訓體驗服務農戶達7000余人次。
2、積極創辦為農特色欄目。各地主動強化與電視、電臺、報紙、網絡等媒體的溝通與聯系,開辦和創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農業宣傳欄目和宣傳陣地。常熟市的《農時五分鐘》每周一期,已堅持了近三十年,創出了品牌,其《農林專家進直播室》欄目也深受廣大農民喜愛;昆山市在電視臺開設的《都市田園》節目,安排優勢力量采風組稿,節目質量高,覆蓋面廣,深受社會各界和廣大農戶好評;太倉市通過社保開通的視頻培訓系統,讓農民隨時點播農業科教片,獲取種養新技術和新知識。
3、積極開辟公益為民平臺。借助有線電視技術與普及優勢,市農委啟動了“樂惠農業”欄目建設,將“三農”政策、農業技術、科普養生、休閑觀光等信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通過電視送到城鄉居民家中,實現了公益服務上線、涉農信息共享。吳江、吳中、相城等地積極借助有線電視技術優勢,相繼建成了智慧太平、智慧東山、物華潦里等信息為農服務平臺,將農民所需的農村政策、農業技術、醫療保險、金融服務、費用交納等服務通過家用電視直接送到當地農戶手上。吳江區還探索打造了“農情萬家”平臺,開辟了線上培訓服務欄目,近1600戶農戶通過這個平臺體驗到了生產、生活帶來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