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林 葛建東/江蘇省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鹽城方略
張玉林 葛建東/江蘇省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鹽城市是畜牧業大市,畜禽飼養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畜禽產品供應基地。近年來,全市突出發展生豬、家禽等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培植壯大奶牛、羊、兔等特色畜禽產業,畜牧生產快速發展;規模養殖不斷壯大,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30%,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2016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97.6萬噸、100.7萬噸和11.2萬噸,分別占全省的17.1%、34.7%和14.2%;規模養殖的主體地位基本確立,生豬、家禽、奶牛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89%、93%和99%,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例達71%。但畜牧業在發展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生產基礎薄弱,發展方式相對落后,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土地資源矛盾突出等問題。要破解這些難題,迫切需要全市落實農業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畜牧業綠色發展,不僅是簡單地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保護生態環境,而是以推進畜牧業生態發展、節約發展、循環發展、健康發展和安全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統籌協調發展。畜牧業綠色發展是順應新形勢的迫切需求,是解決目前畜牧業進一步發展遇到的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畜牧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的必然選擇。
鹽城畜牧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畜牧業在高起點上再要快速增長難度較大,生產發展進入到瓶頸制約期,迫切需要轉型升級,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是促進鹽城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1、環境約束要求畜牧業生態發展。鹽城在養殖總量持續擴大和規模養殖快速發展的同時,畜禽養殖出現局部區域養殖密度高、糞污產出量大。根據飼養量和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產生系數測算,全年共產生各類畜禽糞尿2037.7萬噸,其中規模養殖產生糞尿約1850萬噸、污水9134.84萬噸?,F在,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重要位置,《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新環保法和“水十條”等史上最嚴法律法規相繼施行,畜禽規模養殖生態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鹽城要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維護生態環境安全,迫切需要發展生態畜牧業,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態環境污染。
2、土地制約要求畜牧業節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目前全市各地正在開展的對畜禽禁養區、限養區的劃定,適養區基本農田的紅線不能碰,導致畜牧業的用地空間越來越小。初步統計,鹽城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搬遷需土地2.97萬畝,盡管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但在當前實際工作中,能用于規模養殖的一般農業用地少之又少,畜牧業發展空間受到嚴重限制,成為當前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又一突出矛盾。因此,必須推行節約發展,推動養殖業小規模經營向規?;⒓s化、標準化轉變,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
3、種養脫節要求畜牧業循環發展。鹽城和其他地方一樣,多年來,由于畜禽養殖業發展缺乏必要合理規劃,更多的是自發單純地面向市場需求自由發展,導致畜禽養殖業布局不盡合理、種養脫節,部分地區養殖總量超過環境容量;加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設施普遍配套不到位,大量畜禽糞便、污水等廢棄物得不到有效處理,不能很好地進入循環利用環節,無法進行有效的資源化利用。這就需要積極推行循環發展,把循環發展貫穿到畜牧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按照立體化、循環化、無害化的要求,推廣高效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延伸畜禽養殖產業鏈,促進畜禽糞便轉化為優質肥料和清潔能源,提高養殖綜合效益。
4、食品質量要求畜牧業安全發展。隨著畜牧業的蓬勃發展,部分飼料生產企業、養殖場為片面追求效益,在投入品使用上存在不規范現象。近年來,“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事件”等一系列引發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事件陸續曝光,今年“315”晚會又曝光了飼料中非法添加藥物,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空前關注。全國“兩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強調,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畜產品質量安全已上升影響到整個行業的成敗。因此,全行業必須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科學制定實施規范的畜禽飼養管理規程,嚴格遵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使用有關規定,使用安全高效的投入品,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
在發展思路上,要形成綠色發展思維方式,統籌生產供給與生態環境保護,改變重生產輕環境、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優化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由粗放高耗型向節約高效型轉變,構建種養循環發展的新格局,實現可持續發展。
1、目標定位。到2020年,畜牧業區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糧飼統籌、農牧結合、養防并重、種養一體的綠色畜牧業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全市畜牧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保水平明顯改善。全市生豬飼養量控制在1000萬頭左右,家禽飼養量控制在3億只左右;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以上,規?;B殖場(小區)治理率達90%以上,規模場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畜禽存欄量與土地承載量相適應,畜牧業生產與生態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現畜禽養殖污染基本治理和畜禽生產總量基本穩定。
2、發展原則。一是生態優先,發展為本。既不以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數量上的增長,也不因為生態保護搞簡單的禁養限制生產發展,而是圍繞畜牧產業發展,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構建與生態文明相協調、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發展格局,實現生態和發展的雙贏。二是種養平衡,農牧結合。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確發展性空間和約束性空間,調整優化畜禽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畜禽養殖向資源更豐富、環境容量更大的沿海地區轉移。打通種養結合通道,以發展立體種養結合模式為重點,探索建立“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的農牧循環機制。三是統籌兼顧,多措并舉。突出抓好規模養殖、生態養殖、健康養殖、設施養殖“四位一體”養殖模式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提質增效;同時依法加強監管,落實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加強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四是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研究梳理制約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建立畜牧業綠色發展機制,優化政策環境,發揮部門協調作用,形成強大持續的動力和保障。
推進鹽城畜牧業綠色發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探索不同發展路徑,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以示范創建為抓手,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畜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構建畜牧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
(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按照“種養結合、畜地平衡”的原則,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市場需求、農民增收和污染治理,科學制訂畜牧業綠色發展規劃。一是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宜養則養,宜減則減。進一步完善禁養區劃定方案,科學確定畜禽養殖總量、品種和規模,促進畜牧業區域布局優化調整,全面清理整頓不符合規范標準的養殖場戶,逐步引導畜禽養殖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二是與畜產品消費需求相適應。立足實際、科學研判選擇有市場潛力的畜種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逐步形成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種結構。三是與種植業結構布局相協調。因地制宜推動糧改飼,支持引導養殖場簽約合作農戶生產專用飼料作物,實行糧改飼或糧經飼兼作,構建糧飼兼顧的新型種養結構。全市統籌控制發展生豬家禽,適量發展牛羊等草食動物,積極推動地方畜禽品種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肉兔、肉鴿、鵪鶉、蜜蜂等特色畜禽生產;著力構建五大畜牧產業帶,即覆蓋全市的生豬產業帶,灌溉總渠以南為主的良種蛋(肉)雞產業帶,沿海地區為主的奶牛、肉羊、毛兔等草食畜禽產業帶,里下河地區為主的水禽產業帶,灌溉總渠以北為主的優質草雞產業帶。
(二)大力推廣綠色技術
依靠科技提高畜牧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一是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根據種養習慣、資源狀況、消費需求,利用各類項目扶持和政策措施,培植農牧結合型生態牧場,提升種養結合水平和規模,形成“豬—沼—糧、豬—沼—菜”等豐富多樣、生態循環、節能增效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推進農牧結合、立體種養、產業循環,實現農牧產業鏈上的循環利用。二是開發綠色營養飼料。合理配制畜禽口糧營養,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營養物質排泄量。推廣應用綠色飼料添加劑和抗生素替代品,嚴格規范各類藥物及藥物添加劑使用,降低藥物殘留。挖掘非常規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利用酒糟、食用菌菌渣等飼料資源。三是突出廢棄物綜合利用。突出源頭減量、污水處理、循環利用等薄弱環節,組織開展不同畜種、不同規模、不同養殖方式的科技攻關、試驗示范、集成推廣,構建畜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廣發酵床養殖、異位發酵生物處理等實用技術,實現糞污零排放;引導規模場完善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建設干糞堆積發酵場和濕糞三級沉淀池等再利用設施;積極推廣飼養密集區配套建設集中處理中心和收集點,實行糞污減量化排放、資源化利用。
(三)深入實施示范創建
著力轉變方式,盡快將傳統方式轉變為現代的規?;藴驶⒓s化方式。堅持適度規模經營和大型集約化經營并重,積極推進規模養殖、生態養殖、健康養殖和設施養殖“四位一體”養殖,扎實開展部、省生態健康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和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構建規模養殖標準化生產體系。一是開展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切實做好示范縣創建的組織、協調和推進工作,把示范縣創建作為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示范縣創建方案,圍繞建立畜牧業綠色發展機制、落實發展責任、確定發展方式、制訂發展規劃、建立政策體系、明確技術支撐等考核內容,全力開展示范縣創建活動。二是提升部省示范場創建水平。提升農業部標準化示范場和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水平是示范場創建工作的重點。通過嚴把創建、復核和日常檢查三個關口,增加創建數量,提高創建比例,提升創建水平,擴大示范效應,增強創建成效。

加快推廣新型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畜牧業綠色發展。
(四)建立健全監管體系
一是狠抓“263”專項行動落實。認真貫徹落實省、市“263”專項行動部署,堅持“消防并舉、疏堵并重、標本并治”,因區因場施策,禁養區范圍內需關閉搬遷的養殖場(小區)一律分期分批關閉搬遷;限養區范圍內一律不得新審批、擴建養殖場;所有不達標養殖場(小區)一律限期治理,組織農業、環保和國土等部門按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技術要求開展檢查認定,嚴格把關,確保治理質量。嚴格按照“三區”劃定要求,執行環?!叭瑫r”制度,建立起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養殖“準入”機制。建立健全全程監管機制,強化源頭治理,切實防止邊養殖邊污染、邊治理邊增加污染現象的發生。積極推動將畜禽養殖污染納入環境監管網絡化工作體系,努力構建畜禽養殖污染長效監管機制。二是狠抓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按照收集處理范圍、病死畜禽種類、監管環節“三個全覆蓋”的要求,加快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在全市5個縣(市、區)無害化處理中心建成運行的基礎上,2017年爭取再建成3個無害化處理中心;配套建設布局合理的鎮、村集中收集點,確保覆蓋到每個養殖場、專業戶。三是狠抓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堅持依法從嚴對獸藥飼料生產、經營、養殖等多個環節進行檢查、監測和執法查處。大力開展畜牧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實行重點跟蹤檢查,做到各個環節全覆蓋。配合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專項檢測,對檢查和檢測中發現的違法行為,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窮追猛打,決不姑息。
(五)創新推出扶持政策
禁養區內養殖場的關閉與搬遷在一定時間內不可避免地會對畜禽養殖業造成沖擊,因此要積極研究出臺扶持政策,保障畜牧業綠色發展。一是給予政策傾斜。在適養區內新建符合標準的畜禽規模養殖企業實行規劃、環保先行,將扶持重點由注重生產向注重生態環保傾斜,扶持對象由大型養殖企業向適度規模養殖場傾斜,扶持環節由生產設施向糞便處理設施傾斜,推動養殖主體標準化改造。研究探索對有機肥、清潔能源生產等給予補貼;加大對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相關設施建設的貸款和貼息支持;加強對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和新建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的扶持。二是強化資金扶持。市財政安排專項獎補資金用于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獎補,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機制,采取“以獎促治、先建后補”的形式打包下達,對禁養區內養殖場的關閉進行補助,對限養區和適養區內養殖場和村(居)添置糞污處理硬件設施及經紀人、管護隊伍給予扶持。各縣(市、區)參照市財政的做法,出臺相應的獎補政策,每年安排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專項資金不少于500萬元。三是破解養殖用地。將畜牧業發展規劃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和水污染防治重點任務相銜接,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將規模畜禽養殖用地和廢棄物集中處理中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給予必要的用地優惠政策。
(六)著力強化組織領導
一是轉理念。隨著環境、土地等問題的制約,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已被推到風口浪尖,畜牧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綠色發展是畜牧業解難題、補短板的必然選擇和迫切需求,也是尊重和順應畜牧業發展自然規律的必然選擇,各級畜牧主管部門和養殖場戶必須牢固樹立起綠色發展的理念,改善供給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建機制。因地制宜,積極創新綠色發展機制,探索畜禽污染治理的PPP模式,建立政府、規模養殖場戶、第三方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共贏的運行機制。堅持點面結合,及時總結點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經驗,以點帶面;同時以線串面,全面布局,整體推進。三是重宣傳。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加快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重點宣傳好的經驗做法、典型模式、技術成果和工作成效等,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讓廣大養殖場戶家喻戶曉,爭取廣泛支持,推進社會共治。四是強保障。組建以政府領導為組長的綠色發展領導小組,明確參與部門及其工作職責,健全工作機制,形成推進現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工作合力。結合本地情況,深入組織實施促進現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各項重點工作。創新考核管理,將畜牧業綠色發展納入地方績效考核管理,注重目標考核和過程監管,加大推進力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