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文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深化農村改革 拓寬富民之路
衛國文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以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關鍵之舉,聚集農民增收,著力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農村改革、農村扶貧開發、優化農經服務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深入實施“農經富民”工程,多渠道多形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力促全區農民收入結構不斷優化,持續增長長效機制健全完善。2016年,全區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7元,同比增長8.7%,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8:1。
產業層次影響收入層次。江都區農經部門以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各具獨特功能和比較優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2016年全區農民可支配收入中,經營性凈收入實現4523元,比重達23.3%。一是注重規范運作。在全市率先出臺家庭農場工商登記管理、家庭農場合作社獎勵、“四有四好”示范家庭農場建設等政策舉措,構建新型農業主體項目第三方驗收機制,培大育強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6000多個,其中:經資格認定的家庭農場達560多家,經營面積近10萬畝;農民合作社工商注冊1040家,入社農戶比重達85%;創成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0家、省級示范合作社13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6家。二是強化聯合與合作。推進新型經營主體間的合作與聯合,建成了一批以宜陵農場聯合會、真武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體自主經營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共闖市場,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以家庭農場為主體,優先扶持“本地人從事糧食種植”的集中型規模經營,推行競價招標機制和流轉金“實物計價、現金結算”方式,該區以發展土地股份合作,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工作,被省農委歸納為“江都模式”。目前,土地流轉面積達45.3萬畝,占家庭承包地的68.6%,真武糧食種植農地合作社得到了農業部經管總站的肯定。
江都區農民財產性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不足3%,遠低于蘇南平均達30%以上的水平,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把深化農村產權改革作為農經富民的關鍵舉措,圍繞農村土地資源和集體資產等載體,在固化、放活、擴大財產權等方面加以探索,穩步推進“還權賦能”,釋放財產性增收功能,促進農民穩定增收、農村穩定發展。一是推進農民承包經營權物權化。以土地二輪承包發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為基礎,按照戶有證(經營權證)、組有圖(魚鱗圖)、村有簿(登記簿)、區有檔(承包檔案)的目標要求,全區263個村(社區)、4063個組、19.12萬戶開展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賦予農民物權權利人身份,建立健全合同產生權利、登記記載權利、證書證明權利的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讓農民安心流轉土地、進城務工,也讓流轉土地經營業主大膽投入、放心生產。二是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化。在蘇中地區率先建成400平方米的集交易服務與辦公為一體的交易中心,建立“區有交易中心、鎮有服務中心、村有網絡終端”的三級服務體系;完善產權交易服務流程,制定出臺市場交易操作守則等8項規則守則;全面推行農村產權市場交易,開展“兩權”抵質押貸款,確保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現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去年,江都區獲批國家農村產權交易工作標準化項目,被省確定為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村產權市場交易工作在全省年度考核中名列第一。截至目前,累計組織交易2794個標段,交易額達6.5億元;“兩權”抵質押貸款總額達1.27億元,余額7513.5萬元。三是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以實現全體成員決策權、監督權和收益分配權為目的,以抓好收益分配和現金分紅為重點,深化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典型村(居)經濟合作社,強化農民集體財產權利,維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區281個村及涉農社區中,已建成村(居)經濟合作社271家,界定成員67.52萬人,折股量化經營性凈資產3.98億元。2012年以來,全區各村對成員實現按股分紅近3000萬元,有效保障了農民共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因病致殘、喪失勞動力是該區農戶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難的主要原因,其中,因病致貧的占38%,喪失勞動力的占35%,其通過自身能力難以擺脫貧困。把精準扶貧放到農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促進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兩個增收”,加快強村富民進程。一是精準識別。全面啟動“十三五”扶貧開發,嚴格操作程序,精準鎖定幫扶對象,確定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8881戶、16805人;根據2015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情況,確定22個村為市級扶持薄弱村,26個村為區級扶持薄弱村。二是精準施策。制定出臺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意見,按照因人施策、兜底脫貧的要求,實施精確幫扶,建立“1+N+N”聯動機制,重點組織103個區部門(單位)、150家重點企業參與結對掛鉤,實現結對掛鉤幫扶全覆蓋,積極落實水費、電費等減免政策,創設鎮級扶貧基金,提高低收入農戶收入水平;在22個市級薄弱村由市財政進行直接扶持的基礎上,對26個區級薄弱村采用增設500萬元基金扶持方式予以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是精準推進。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工作機制,區、鎮、村層層簽訂脫貧致富奔小康責任書,嚴格督查考核,確保責任傳導到位,確保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取得實效。截至去年底,76%的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達7000元;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50萬元以上,村集體興辦實事、服務群眾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聚集農經職能,優化農經服務,推進鎮村管理規范化,夯實農民增收的組織保障,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助推農民增收節支。一是嚴格農民負擔監管。嚴格農民負擔方案審批,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標準與總額均控制在規定內,全面發放“負擔監督卡” “涉農收費公示卡”,開展非獎補項目農經審計,有效控減農民支出。二是提升農業保險服務。把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經工作重點,大力推進高效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提升農業保險服務。目前全區參保品種達21個,基本實現了保險品種全覆蓋,主要種植業參保率穩定在90%以上,高效農業保險占比不斷提高,被列入市級名錄的家庭農場全部實現單獨出單。僅2016年,全區受災小麥、油菜、水稻共理賠5219.5萬元,賠付率達89.45%,有效地發揮了農業保險促進農民增收“穩定器”的功能。三是規范農村財務管理。以村組資金鎮代管為抓手,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推進農村財務管理信息化,強化村級債務控制和化解,2016年全面啟動村集體財務審計工作,用3年時間對全區281個村(涉農社區)輪審一遍,現已全面完成112個村審計任務,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四是強化一事一議項目精細管理。聚焦農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內民生,重點實施村莊道路、路燈、健身廣場等關系農民生產生活的實事項目,全過程全環節委托第三方代理,切實把一事一議獎補項目建成惠民工程,有力地提升了農民生產生活質量。2012年以來,全區281個村(涉農社區)共實施779個一事一議獎補項目,建設總投入達1.5億元,其中,財政補助1.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