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平區岳陽道小學在深入貫徹落實“互聯網+”教育的國家戰略中,結合本校教學實際,從學習空間、課程體系、學習方式、教育信息化、學校組織等五個方面著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開創學校結構性變革新局面。
實施“學案導學”
教育教學改革最終的指向是學生各種核心知識與能力要素的形成,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學校運用交互式平臺,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搭建交互式學習平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據校長褚新紅介紹,課前,教師都依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研究相適宜的信息化輔助手段。通過“微課+預學案”的形式引領學生展開先行學習。學生在預學案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微課內容,并產生所疑所問,教師再根據本班學生的預學情況調整教案,進行有針對性地二次備課。課上,預學案轉換成為導學案,在數字化環境下,借助一對一平板、交互式白板等技術,引領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學習分享,促進教學目標最終達成。課后,教師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案,并創新作業形式,為學生量身打造課后固學案,利用移動終端將不同的固學案推送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實現因材施教,并根據評價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饋指導,將教學效果最大化提升。
為確保課堂教學改革扎實有效,學校圍繞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采取邊研究、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的策略,以開展 “聚焦課堂教學,人人做課活動”為載體,各科骨干教師率先在全校范圍上“學案導學”示范課,引領學校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翻轉”。
在信息技術的助推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三備”和學生的“三案”在每一課中相因相生,形成一個閉合的動態循環,使教師的教更加高效,實現了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也使學生在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中,提升學、思、做、創的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獨立思考、動手實踐、探究質疑的核心素養在學生中生成。
褚新紅校長以數學學科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減法”一課為例做了詳細闡釋:教學時老師將傳統教學中的兩課時教學內容以翻轉課堂形式合并在一起,即對不講就可以學會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知識,讓學生借助導學案和微課自己探索算法。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導學案,是在學校原有的基礎上,又豐富了課前預學的資源,并增加“知識鏈接”、“微課助學單”、“課前自測”等配套性自主學習資源,同時,特別設計了“溫馨提示”窗口,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研究。教師則可通過導學案中“挑戰自我”板塊進行前測,了解學情,使老師與學生在課前就產生了第一次思維火花的碰撞。在最后,導學案拋出異分母的題目讓學生自主嘗試探索。為課堂上的探究做好準備。學案導學助力翻轉課堂,將課堂實實在在地延伸到課外。導學案作為學生的“另一位老師”,無聲卻有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路線圖”,引領學習方向。這樣也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充分發揮,合作探究也更為深刻開展。
“物聯網種植”課別開生面
利用信息化推動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能,變不可能為可能,是教育信息化的終極追求。
多媒體、超文本、交互界面、虛擬仿真技術、云計算等,使得教學資源形態得以擴展。在校園的任何一個角落,可以隨時上網,隨時把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源調出,用于學生學習,同時也能夠把自己的、可公開的各類學習資源掛到網上,讓全世界分享。對于教學組織形態、教學方式和方法,都根據需要進行數字化改造,學生打破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由學習的接受者逐漸變為學習活動的發起者,必將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岳陽道小學的“物聯網種植”生態教學課程,讓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們體會到了別樣的田園生活。借助手機APP對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及時遠程智能監控,再不受時間、空間、人員密集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監控攝像中隨時拍照、截屏、存檔,幫助學生建立了不同植物完整的植物生長筆記,便于學生的對比、發現與研究。借助傳感器反饋的空氣、土壤的數據分析,學生輕松觸動屏幕,在家就可實現澆水、補肥、補光、通風等工序,課堂上當發現植物生長出現狀況時,借助視頻監控與專家進行對接指導。 “物聯網種植課程的開設,明顯提高了學生對項目研究的關注度和責任心,伴隨著一位位小小現代農業達人的誕生,家長老師們也共同加入到參與認識、觀察、監護植物成長的隊伍之中,學生成了講師不再是不可能。當收獲自己種下的碩果時,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說明了一切。正是無限創新的課程實現了互聯網和學生發展內在需求的完美對接。”褚新紅校長總結道。
完善“融慧”課程體系
據了解,在“互聯網+”時代,岳陽道小學把歷經37年實踐的“三結合教育”精髓與當今“互聯網+教育”及未來時代變革中的一切優秀教育理念和先進技術手段相融合,拓寬“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外延與內涵,創造性地提出“融慧”的辦學核心理念,意在“融天下之大慧、育未來之棟才”。
未來學樣將進一步完善“融慧”課程體系。學校基于奠基未來的區域教育理念,高度強調未來世界人才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從培養學生的“創新+合作”等未來所必須的關鍵力出發,將國家、地方、校本課程進一步整合、開發、創造,構建形成了具有岳小文化特色的“融慧”課程體系。這套課程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課程構成:學科延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自選課程超市。學校的自選課程超市涵蓋文學素養、思維訓練、傳統文化、體育健康、藝術審美、未來創客六大領域56門課程,通過與騰訊智慧校園合作,實現了全校2200名學生100%網上預約自主選課、走班上課,其中三年級田徑課15秒就被搶訂滿員,這也是對教師授課質量的一次開放式評價。“精彩豐富的課程不斷點燃學生興趣的火種,建造起學校教育的多維時空,讓師生發展精彩不斷。”
打破空間壁壘
此外,褚新紅校長把“利用信息技術打破空間壁壘,利用微課推倒教室圍墻”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從白板技術的使用、到PAD教學的研發、到現在二至六年級全面開啟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從紙質材料到全面電子備課、電子檔案,從線下教育到線上學習,從普通課堂到翻轉課堂……岳陽道的老師們在信息化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教師具備了數字化學習軟件資源和課程的設計能力。學校優秀的數字化資源不斷豐富,在國家資源平臺、天津市資源平臺近三年共上傳優質課例和微課925課、微信公眾號推送微課百余節。
“現在岳小的學生都成了信息小達人,他們自己做微課、當小老師、與同學互動,在鏡頭面前展現著十足的自信與快樂。在第九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評比中,我校五節一對一教學課例和白板課例取得一等獎。我校自主研發課程《唐詩宋詞研究社》、《好玩的數學》入選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教育資源開發項目。有了這些優秀資源,即使是霧霾停課,我們的學生也可以實現在線學習,教室的概念被弱化。所以,進一步豐富優質數字資源是我們下一步的重要規劃。”褚新紅校長欣慰地說。
考慮到喜歡用手機玩兒和學習是孩子的天性,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應用,岳陽道小學將進一步廣泛深入地開發資源學習平臺和APP,進行泛在學習應用實踐,實現學生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學習、分享和創造。開發樂恩平臺、速算總動員、為你誦讀、英語趣配音等特色軟件,使隨時隨處的數字化學習為學生開啟個性化學習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在平臺上為自己挑選喜愛的自選課程,設置屬于自己的私人專屬課表,使信息化的融入讓學習成為一種幸福。
在談到技術與教學融合發展遇到的瓶頸時,褚新紅校長表示:“目前教師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開發或找到合適的應用軟件。教師知道怎么用,想用什么,但軟件研發人員不具備實踐經驗,溝通起來比較困難,我們教師在教學前都是先看有什么軟件可以用,挑選余地很小,自己研發又不專業,二者之間矛盾比較大。有時好不容易找到好用的軟件,又不在政府采購名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