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丹
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是一所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近年來,學校以“勤學、文明、團結、創新”為校風,堅定“本真”的理念,本著以“更具特色”達成“更高品質”的建設品牌學校的價值訴求,積極推進特色建設,全面豐富學校內涵,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較好地促進了學校的優質發展,尤其在本真課堂、校本課程研究、師資培養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發展優勢。學校成為江蘇省藝術特色學校、江蘇省第二批中華經典誦讀基地學校、無錫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示范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雙有”先進集體、全國“巾幗文明崗”、江蘇省“社會尊師重教,教師回報社會”先進集體、全國“紅旗大隊”、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金牌健康促進學校”、江蘇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榮譽。然而,豐富的底蘊、驕人的成績,只是讓學校有了一條起飛的跑道,在新的時空中,前洲中心小學致力于在探索和實踐中創建人文校園,追求高品位的內涵發展,鑄就自身特色,打造品牌優勢。
一、打造本真課堂,探索教學真諦
教師的專業生活,主要在課堂。追求專業生活的課堂才是充實豐盈的課堂。近年來,學校結合惠山區改課的精神,在“求真”文化引領下,秉持“學生為本”的理念,經過實踐和探索,形成了既符合學校傳統又契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教學特色—本真課堂。所謂本真,即本色、原本、真實。“本真”的課堂不是粗放的課堂,不是對課堂教學的放任自流。相反,它是對理想的課堂狀態的追求,這種課堂以學生為“本”,求教育之“真”,這里的“真”即所謂“大真”。
新課程改革將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讓學生自主參與。在此背景下,學校嘗試以“伙伴互助”為抓手,以“導學案”為助推器,開展“本真課堂”研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每個學科都有每個學科的特點,不能以固有的課型來約束它的發展。所以,各個學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科特點,確立“本真課堂”研究關鍵詞:語文—真實有效,數學—簡約生動,英語—主動參與,音樂—情境趣味,美術—兒童立場,體育—自主合作,品社(生)—回歸生活的本質,綜合實踐—能力目標序列的建構。根據關鍵詞確立研究目標,繼續發揮“伙伴互助”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有針對性地使用導學案,讓“本真課堂”研究向高質量、縱深發展。各學科根據學校的《關于“本真課堂”的理論闡述》,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構建本學科“本真課堂”理論框架,加強張力課堂的研究和實踐。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向兄弟學校學習取經,先后與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中心小學,江蘇省淮安市淮陰第二實驗小學,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隆亭小學、云林小學以及本區的其他兄弟學校開展“本真課堂”研討活動。每學期我們都開展“我的課堂教學觀”系列活動,如舉辦“與名教師同課異構”有效課堂教學展示會、“立足本真,彰顯課堂生命價值”輔導區賽課活動、“我的課堂教學觀”論文大賽等。同時,我們在校內和校外都組建了學習共同體。
校內,我們在教研組內組成2~3個團隊,以小課題的形式開展研究。圍繞本學科“本真課堂”研究的關鍵詞,確立自己團隊的研究主題,人人上研究課,采用同課異構或者一種理念多種課例研究的形式。課不在于上得多,但要確確實實深研教材,發現那些學生真正需要的、對其終身有用的“核心知識”,充分發揮教材的教學價值,體現“本真”內涵。
校外,學校與錢橋、石塘灣、藕塘三所中心小學組成了學習共同體。學校率先發起了以“我們在一起”為主題的校際交流活動,活動為教師投入二期課改指引了方向。
我們重視“本真課堂”研究的多層面評價,每學年評選出“本真課堂優秀教研組”,每學期評選出“本真課堂研究優秀教師”和“本真課堂優秀小伙伴”。多層面的評價讓我們的教師團隊與個體以及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打造了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開展“本真課堂”實踐研究多年以來,教師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學年學校都有近百人次的文章在各級各類教育刊物上發表或在各類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多人次在省、市、區級會課中榮獲一、二等獎;幾年來,有2位教師被評為“無錫市學科帶頭人”,5位教師被評為“無錫市教學能手”,8位教師被評為“無錫市教學新秀”“惠山區教學能手”,20多位教師被評為“惠山區教學新秀”。通過“本真課堂”的實踐研究,教師們的課堂教學能力、教科研能力都有所提高。2015年,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的底色—本真課堂的追尋》一書,該書匯編了學校“本真課堂”實踐研究近三年來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
本真課堂,與其說是前小一線教師用理論導航的研究自覺,不如說是我們自身教學實踐的生命體驗。我們深知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的成長比取得成功更重要,對孩子來說,一次失誤的砥礪比千百次機械重復的訓練更加重要。我們應更多地把課堂營造成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從而以潤物細無聲的浸染方式培植并形成孩子內在的、穩定的、有質量的身心組織結構,它的結果或者說它的成果就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綜合素質。
二、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生長
1983年,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各有智,智各有異”,不存在哪種智能更重要的問題,它們同等重要。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理論支撐。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有關規定,在教育宏觀發展規劃層面對學校課程開發作出明確指示,為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政策引領和保障。在“讓每個學生都快樂幸福地成長”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堅持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以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以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生長為原則,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努力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為開發和實施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孫琴芬校長提出了分階段有重點的研究實踐思路:通過理論學習、建構內化,使學校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增強課程意識,提升課程開發能力;通過行動研究、驗證,發揮教研組團隊力量和教師的專業優勢,編寫校本教材,建立健全課程交互管理制度和多元化評價體制;通過反思改進,實現經驗共享和協同創新,提出建設性改進措施,完善多元化課程體系。我們還非常重視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經過探索、實踐、總結,我們已經形成了多元的交互式立體管理、評價體系。
2008年起,學校以傳承本土文化資源為目的,以家鄉名人馮其庸為航標,以“馮其庸國學研究院”為基地,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為提高誦讀實效,學校組織骨干教師自主開發了一套12冊《國學經典選讀》教材,從時間、教師、教材等方面保證了校本的推廣,保證了全校學生的整體參與和均衡發展。作為江蘇省和無錫市的藝術特色教育學校,學校利用校內校外資源開發了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藝術課程。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教師先編寫了由淺入深、生動形象的民樂特色教材,而后放手讓學生自選。其中的自選表有如下建議:1.原則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及專業教師的建議選擇其中一種課程,我們只希望你選擇了就要認真學;2.盡量延續已選擇的課程學習,因為堅持是學習的品質;3.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選擇課程,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4.家長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請您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樣的創新實踐,創建了和諧的藝術教育環境,打造了優質的藝術師資隊伍,拓展了藝術特色活動的渠道,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到藝術的熏陶與教育。學校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跆拳道作為特色項目進行打造。從教材編寫到落實訓練,步步到位。如今,學校校本課程的分類更齊全,分層更清晰,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
在推進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的經典吟誦、民樂、跆拳道和水墨畫等課程的建設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通過參與這些課程,學生們不僅擁有了一技之長,還在各級各類展示、比賽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學校辦出特色,有利于盡可能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學生主動的、生動的、全面的發展。以“讓每個學生都快樂幸福地成長”為著眼點和著力點的校本課程開發,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果顯著了。這樣的教與學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和生命的質感,對孩子們自覺主動地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優化校本培訓,提升教師發展
2014年世界教師日的主題是“投資教師就是投資未來”,新加坡2014年教育部工作藍圖主題則是“培養我們的教師,構筑國家財富”。可見,投資教師、培養教師、發展教師已成為全球性共識。早在2012年,學校便秉著“提升意識,分層培訓,優化結構”的理念,建立促進教師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優秀人才迅速成長的有效機制,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為發展教師,我們努力培育學習型、科研型教師組織。學校以“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為基本理念,及時推薦學習書刊及相關文章,做好上傳校園網前小教研“理論學習”板塊的工作,實現資源共享,并適時引領教師利用網絡、書報、期刊學習教育理論,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動態。幾年來,學校運用推薦書目與自選書目相結合的方式,引領教師靜下心來閱讀教育經典著作,教師堅持寫讀書筆記及心得,并通過“一席講壇”“讀書分享會”等形式定期交流,暢談心得。同時,為了掃除教師專業發展的盲區,學校把資深的同行、專家請進來做講座,其中有江蘇省特級教師李鳳暇老師,著名教育專家、心理學家曾智老師,優秀教師薛瑞萍等。學校還想方設法把身邊的新秀、能手“送出去”,如參加澳大利亞56天的英語教師培訓,參與“千課萬人”教學觀摩現場活動,到北京、上海等地做學術報告等。通過一系列活動,促使教師逐步由“經驗型”向“研究型”“學者型”靠攏,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協調發展。
為發展教師,我們努力以課題研究提升教科研水平。課題研究不僅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出名師、打造學校品牌的必經之路。學校繼續加強課題的規范管理,由教科室牽頭,組織課題承擔者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以促使學校的課題研究的水平和實效再上新臺階。其中,“求真:學校公共生活重建的實踐研究”“基于項目的小學生同伴學習研究”課題組強化過程性管理,建立了核心組例會制度,積極與教導處等其他條線協調,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究活動,提升了研究團隊的能力。目前,課題正處于研究探討階段。另外,對教師的個人專項研究課題,如唐潔的無錫市教師教研課題“小學語文文本資源生活化呈現的研究”、俞湘紅的無錫市陶研會“十二五”行知式青年教師立項課題“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加強了指導和管理,此舉皆在促進廣大教師在課題研究中參與科研、掌握科研、熱衷于科研,并成長為科研型教師。
為發展教師,我們以分層培訓優化教師結構。學校與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合作成立了骨干研修班,加強對學校區級以上教學能手專業素養的提升。學校定期為骨干教師搭建平臺,如“名師指導寫論文”“與特級教師面對面”“與名師同課異構”“黨員骨干教師展示課活動”“骨干教師跟崗培訓”等。在跟崗中,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寫跟崗日志,帶課研討,做專題講座,回校后做專題匯報。與此同時,由通過三年達標考核、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教師組成教壇新星研修班,學校聘請專家作為該班導師。研修班每兩周定期培訓一次,培訓內容有讀一本書、寫一篇論文、做一次講座、寫一個小課題研究方案、參與一個子課題研究、寫一篇教學故事等。學校還將只有1~3年教齡的青年教師作為一個教研團隊單獨列出,和學校的骨干教師配對成師徒,并按照學校師徒結對方案對其進行考核,以確保青年教師在骨干教師的指導下,迅速適應課改并卓有成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樣“共同體”式的研修,以教定研,讓教有反思,研有方向;以研促教,讓研有效益,教有把握。
秦觀有詞:“春路雨添衣,花動一山春色。”在教育工作中,“事業心、責任心、拳拳愛心”就好比是春天陽光明媚的大道,“有心、用心、創新”就好比是春雨浸潤過的花朵。我們全體前小人定會沉潛于校園現場,共同恪守“學校均衡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特色品牌發展”的辦學思路,共同致力于“教師素養與學生素養同步提升、教育質量與辦學特色全面彰顯”的發展目標,共同追求“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教育,體味童年幸福,奠基未來人生”的教學本義,用勤勞的汗水鑄就新的輝煌,用不竭的智慧開創更美的未來,共同繪就“花動一山春色”的美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