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如何把這些要求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求知、主動發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容易受心理暗示。教學中恰當運用圖片、音像、語言描述等手段,引導學生走入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驗、理解文本構建的特定情境,更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教學《咕咚》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小白兔“慌張”的心情,筆者出示課文插圖,說:“孩子們,仔細看圖,想象一下小白兔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小白兔嚇得怎樣了?”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發言十分精彩——“小白兔嚇得張大了嘴巴,露出了兩顆大門牙”“小白兔嚇得直冒冷汗”“小白兔嚇得拔腿就跑”……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相關語句,然后讓學生演演小白兔慌張的樣子,學生興趣盎然,把小白兔慌張的表情、動作、語言表演得繪聲繪色。在聲情并茂的讀中演、演中讀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到文本所蘊含的道理,豐富了內心的情感體驗。
二、還以時空,獨立探究
“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空。在教學實踐中,給足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體驗、感悟,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磨礪學生的才智,為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打下基礎。例如,在一次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筆者和學生共讀《木偶奇遇記》這本書。為了提升共讀效果,推動閱讀活動的開展,筆者將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一步一個腳印。為保證每位學生都能順利閱讀完這本名著,筆者堅持每天布置讀書頁數(允許學生超越),給足時間,讓他們獨立進行課外閱讀,然后利用每天晨讀對前一天讀過的內容進行初步交流,梳理故事情節、讀讀好詞好句、說說讀書感受。第二階段,溫故而知新。在所有學生順利讀完整本書后,筆者表揚了學生的堅持與努力,向他們提出更高的閱讀考核要求:熟記書中的故事人物與情節。筆者為他們制作了一張閱讀考核卡,上面有問題和提示的方法。學生帶著問題,帶著學習任務,重新認真閱讀這本書,獨立進行閱讀探究,獲得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為下一步的交流做好了準備。第三階段,匯報交流。這節課的交流是最深入人心的。筆者通過游戲闖關(看人物特點猜人物、讀人物語言猜人物、精彩回眸與知識搶答),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人物特點和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圍繞“匹諾曹應該感謝誰,為什么”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學生充分讀書后,進行交流:“匹諾曹應該感謝仙女,因為不管匹諾曹做錯什么,仙女都會原諒他,幫助他,做他的媽媽。”“我還要補充,仙女之所以會原諒匹諾曹,是因為她知道匹諾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還說‘內心善良的孩子即使有點兒調皮和缺點,也是可以改正過來的。”“匹諾曹還應該感謝他的爸爸杰佩托,因為杰佩托創造了他的生命。”……正是因為給足學生充分的閱讀時空,他們才能真正與文本進行對話,思維才能在碰撞中閃出火花,課堂上才有了一場關于愛的深刻的對話。
三、合作交流,互相促進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給足時空,讓學生獨立探究,學生必然產生獨特的感受,這正是課堂上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應遵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完善認識。教學《珍珠鳥》時,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小珍珠鳥長大了,它還會這么依賴作者嗎?”筆者十分珍視這一“現場資源”,利用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先讓學生潛心讀書,然后小組討論,進而全班交流。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各抒己見:“我覺得會,因為他們長期相處,相依為命,誰也離不開誰了。”“我也覺得會。你們想想看,一只小小的珍珠鳥被關在籠子里那么久了,它已經忘記怎么飛了,它離不開作者了。”“沒錯。我媽媽告訴我,當時為了保胎,她在病床上躺了一個月,等生完我,她想下床走路,腿腳都麻了。這只珍珠鳥整天在籠子里,太久沒飛,說不定也會忘記怎么飛了。”“我覺得不會。因為它長大了,它肯定想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美妙。”……在合作交流中,師生、生生多向互動,相互啟發,思維產生了碰撞,認識不斷深化,全體學生都有了新的收獲。
四、尊重差異,發展個性
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要承認差別,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并千方百計地使其在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同時,盡量發展他的特長,把每個學生培養成“一個個”的人。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用心發現他們的個體差異,才能有效地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學完《春天的手》一課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走進春天”語文實踐活動。尋找春天后,我們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和特長,讓學生自由選擇表現形式來表現春天。學生有的當小導游,介紹春天的美麗景色;有的當小畫家,畫畫嫩綠的樹葉、鮮艷的花朵、清清的河水等;有的當小歌唱家,唱出對春天的喜愛;有的當小詩人,寫下自己心中的春天……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選擇不同方法進行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更好。當然,強調尊重差異,絕不是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為學生的獨特見解喝彩的同時,必須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當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時,教師要發揮引導的作用,把學生的理解引向正軌,保證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潛在創造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己的天地,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