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摘 要川南民族地區作為長江流域上游的一個重要經濟區,其經濟發展狀況一直深受國家重視,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提出更是為川南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通過剖析川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結合SWOT分析模型認清其存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以此為進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區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效率效果提供戰略建議和策略參考,從而促進發展川南民族地區經濟,促進民族團結和繁榮。
關鍵詞川南民族地區;長江經濟帶建設;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2-0061-05
一、引 言
中科院地理所等機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關于長江流域經濟合作的相關理論;1992 年 6 月,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座談會,提出發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戰略構想。發展長江流域經濟被作為國家戰略思想提出;此后,國家有關部門及長江沿岸省市又多次提出長江流域的經濟合作。總體來看,這些戰略的實施并不理想、也不連貫,經濟合作不成功。
2014年9月12 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 號),指出: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于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有利于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有利于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作為我國區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四川地區作為長江經濟帶流域的大省和長江經濟帶的一個經濟增長極,其發展程度對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起著聯動以及帶動的作用。并且,四川又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不讓一個少數民族同胞掉隊”,這又是黨中央的莊嚴承諾。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要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及民族地區的三個積極性”。川南地區作為四川一個民族聚居區,其融入長江經帶發展,“有利于形成川南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有利于促進川南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挖掘川南民族地區(主要指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宜賓市、瀘州市以及各自下屬區縣中的民族聚居區、鄉鎮)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而隨著“兩帶一路”被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加之長江流域的交通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均為川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川南少數民族地區如何抓住這一難得機遇來促進自身社會經濟建設已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本文旨在對川南民族地區實際情況進行SWOT分析,全面分析其在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的優劣、機遇以及挑戰,在此基礎上對其明確地進行戰略選擇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議,從而為川南民族地區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有效的切入點。
二、川南民族地區融入長江經濟建設帶建設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從區位來看,川南民族地區地處四川南部,上接成渝經濟圈,下接昆明貴陽經濟圈,是溝通西南三省一市的重要節點。同時,這些民族地區具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如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政策優勢等。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資源儲量豐富
作為川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代表攀枝花市,其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富甲天下被譽為“富甲天下的聚寶盆”。現已發現礦種76種,已探明儲量得到開發利用的45種。探明的鈦資源占世界第一位,釩資源占全國第一位、世界第三位。擁有全國98%的鈧和1/3的鈷、鉻、鎳資源。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410.1萬千瓦,每平方千米占有年均發電量365.19萬千瓦小時,為全國的17.7倍。同時其還具有豐富的光熱、風力等清潔能源。涼山州地處中國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礦帶,礦產資源富集,主要礦種中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有較大規模儲量,居全省首位。宜賓市具有儲量巨大的漫灘砂、礫石以及蘊藏量豐富的天然氣、石油和石灰石。同時,宜賓也具有豐富水力資源和植被資源。
2.旅游開發潛力大
川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差異明顯加之適宜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擁有獨特的地質地貌條件。這些造就了川南地區壯麗的高山峽谷、激流瀑布、綠草茂林等自然景觀,例如瀘州方山、洞窩以及宜賓的蜀南竹海、川滇邊境的瀘沽湖等知名的旅游勝地。另外,瀘州、宜賓地區均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3.勞動力成本低廉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四川省人口總數8 041.82萬人,位列全國第四,其中15~64歲人口數為5 796.62萬人,占比72.08%。充足的勞動力人口給川南地區的社會經濟建設帶來了人口福利,大大的降低了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運營成本。
4.國家政策優勢
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政策支持。四川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民革四川省委提出的《在我省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精準扶貧工程的幾點建議》被列為重點提案,大大促進了四川省在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進程,有利于確保對川南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落到實處。另外,四川民族地區同時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川南經濟一體化戰略性政策的支持。同時,在金融、稅收、商業貿易以及開展經濟合作方面都具有特殊優惠政策,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具有相對優勢。
(二)劣勢分析
1.區域基礎設施落后
川南民族地區自然地理位置偏遠,地勢起伏較大,交通設施建設難度大、成本高。而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川南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城市功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2.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風險較大
川南少數民族地區中的涼山州地區受其地形、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主要支柱產業為農業,而二三產業均比較薄弱。攀枝花地區過度依賴第二產業。而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將大大增加經濟發展的風險。
3.生態環境惡化嚴重
川南民族地區大部分屬于長江流域的源頭區,生態結構豐富、穩定。但近年來由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掠奪式開發,導致部分地區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另外,一些地區還出現了許多高耗能、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企業,帶來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
4.科教文衛資源缺乏,人才資源“入不敷出”
川南少數民族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科教文衛發展有限。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導致外出求學的知識分子回流意愿低,優秀人才數流失大于流入,最終使得川南地區人才素質普遍較低,嚴重地抑制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三)機遇分析
1.建設戰略支撐機遇
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與沿海經濟帶建設戰略相比更加能夠牽引內陸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所帶來的長江流域交通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給川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眾多機遇。
2.產業轉移轉型升級機遇
“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四川經濟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如今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背景下,四川的經濟增長具有后發優勢,其GDP“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國前列。整體的發展有利于帶動部分同樣得到發展,在整個四川省處于迅猛發展的趨勢下,川南民族地區可以切實抓住機遇,順勢而上,充分挖掘自身經濟發展潛力。
3.旅游品牌開發機遇
四川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加大,旅游品牌逐漸打響。近年來,四川省旅游投資持續活躍,投資規模穩步增長,直接推動了四川旅游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四川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4.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機遇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重要實施區域。”川南民族地區城鎮化率較低,城鎮化空間巨大。
(四)挑戰分析
1.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
部分川南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如攀枝花市、涼山州等地區第二產業過于龐大,盡管其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產業結構調整不盡合理、產業優化升級緩慢等問題。
2.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的挑戰
川南地區如今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半期,大力發展制造業推進工業化,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川南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但是工業化發展勢必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資源浪費、生態污染等。如何權衡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推進低碳產業、環保產業,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將是川南民族地區面臨的重大挑戰。
3.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挑戰
川南地區地理區位、資源分布、工業化程度等差異明顯,即使同樣作為民族地區,也難免導致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產生。根據2015年四川各市GDP數據顯示,宜賓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GDP總量在1 500億元以上,瀘州、涼山州居其次。攀枝花地區較為落后,GDP總量不足1 000億元。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同樣也會制約相互之間的經濟往來合作,如何協調各區域之間的資源分配、統籌平衡發展也是川南地區面臨的挑戰。
4.基礎設施承載能力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的挑戰
隨著川南地區旅游業、工業、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程度進一步加深,“對于交通網絡建設、城鎮化建設的要求日漸提高”。而基礎建設不配套與日益加快的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將嚴重制約和阻礙川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正確處理這一矛盾將成為今后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三、川南民族地區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戰略選擇
綜上所述,川南民族地區在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過程中既存在優勢和機遇,也面臨著劣勢與挑戰。在SWOT矩陣中,利用優勢—機會(SO)組合、劣勢—機會(WO)組合、優勢—威脅(ST)組合以及劣勢—危險(WT)組合策略進行分析,可得出不同組合下應采取的發展策略選項(見表1)。
(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防止產業結構單一
川南民族地區工業化、城鎮化起步晚、程度低,在初期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就全國來說,國家統計局(2015)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下滑明顯,個別地區甚至出現“斷崖式”回落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地區的經濟結構都普遍存在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或者過度依賴當地自然資源、某項支柱產業支撐經濟發展。而產業結構的單一勢必增大發展風險,在其支柱產業受挫時,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立竿見影。為了規避發展風險,川南少數民族地區勢必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由單純追求GDP快速增長向注重自然、社會、經濟和諧一體化發展轉變。針對一些工業基礎薄弱、城鎮化程度較低、經濟總量低但生態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應大力引導其第三產業的發展。而類似宜賓、瀘州等市的少數民族地區,應采取創新融合的方式將各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當地支柱產業和旅游業中,打造“產業+民族”旅游品牌,推動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
(二)發揮好特殊政策戰略優勢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深受國家扶持,并給予民族地區許多優惠政策。川南民族地區應該充分有效利用這些政策優勢,最大限度地服務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努力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例如,在教育方面,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給予了高考加分的政策獎勵,并對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學生進行多方面補助和優惠,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在經濟方面,由國務院、經國家民委于1993年發布,并在2016年發布修訂決定的征求意見稿的《城市民族工作條例》對促進城市少數民族經濟起著巨大作用。川南民族地區應合理結合自身實際,積極主動與周圍發達經濟區、城鎮相融合,并在融入現有建設中更好地保存和發揮民族特色優勢,利用民族品牌或地理品牌,為自身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機遇。
(三)提升對外開放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
川南民族地區深受成渝經濟圈、滇中城市經濟圈以及黔中經濟區三大經濟區輻射,具有巨大的地理戰略優勢。而成渝經濟圈、滇中城市經濟圈均定位國際化路線,且已發展了相當規模的國際化程度,并且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川南民族地區應順勢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提升自身外向型經濟水平,適時融入三大經濟區的發展潮流,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帶動自身經濟發展。
(四)促進信息交流,積極利用現代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的環境下,川南民族地區應積極主動吸收、利用新興技術作用于當地產業的發展。例如,通過移動互聯、物聯網技術作用于當地農業耕作,通過“互聯網+農業”進行精細化、科學化生產,以促進粗放型農業轉型;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旅游業市場進行科學分析,作用于改善當地旅游資源的利用狀況與旅游業的發展。
(五)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
民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等原因,使得其經濟發展必須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挖掘自身比較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涼山州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其彝族文化特色發展文化旅游,攀西地區運用其“金三角”、“聚寶盆”氣候優勢發展農業生產,打響“全國芒果、石榴、葡萄最適宜產區”品牌,服務長江經濟帶的巨大市場;川南民族地區一些海拔差異明顯,氣候垂直變化顯著的地區,大力發展反季節有機果蔬等特色產品。
(六)加快健全體制機制,促進市場規范發展
川南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人口基數龐大,文化產業及市場經濟發展起步晚、程度低,加之受一些傳統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這使得川南部分民族地區思想觀念依舊相對保守,法治思想比較薄弱,市場經濟意識淡薄。但在當下改革開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國內環境以及國際一體化趨勢加強的國際環境的驅使下,需要進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區市場化程度,結合國家“五位一體”全面發展思想,以市場為導向,資源要素為驅動,科技創新為動力,體制機制的健全為保障。進一步解放川南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范健全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活力。
(七)加快教育建設發展,引進國際化中外合辦高校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崛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外高校紛紛在華開設分校。例如2015年在汕頭創辦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昆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這些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都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目前在內陸地區辦學的中外合作高校幾乎沒有。內陸地區一方面受制于國際化水平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受制于社會經濟吸引力的缺乏。縱觀國際名校發展史,其中不乏一些頂級名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并非該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例如,八所常春藤盟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位于新澤西州的一個名為普林斯頓的小鎮上。在過去幾百年中,該地區仍舊保持一派“田園風光”,如今被劃入“村里大學”的范疇。由于這些地區平靜而舒適的生活與教學環境、低廉的生活成本等“郊區因素”的影響,這些地區的“郊區大學”成為做學問的理想之地,并獲得了極高的學術造詣,留住了大量優秀人才。因此,川南民族地區同樣可以依托其“郊區因素”優勢,拓展其城市職能,引進國內外各大高校的分校落戶。一方面,可以吸收海內外人才集聚;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其歷史、文化特色優勢,帶動經濟全面發展。
(八)發揮優勢,吸引外資
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很多產業外資吸引力不夠、穿透率較低,但是由于其自然地理資源、歷史文化等優勢較其他地區明顯,例如采礦燃料業、水利水電業、住宿餐飲業等產業中,民族地區的外資穿透度明顯高于非民族地區。在一二線城市以上產業發展處于飽和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地區在這些產業卻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比較優勢,川南民族地區可以有力地利用外資,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人才,加速川南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
(九)保護生態,積極參與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
川南民族地區地處長江上游多條支流匯集流域,生態環境條件優越,使之不僅成為全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川南民族地區特有的發展要素。但該地生態環境脆弱性突出,生態保護的任務艱巨。川南民族地區要想順應長江經濟帶建設潮流,必須明確自身在長江流域的生態定位,積極參與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努力做到在加快自身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積極探索全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推動川南民族地區構建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
(十)建立川南民族地區經濟帶,給予稅收、創業、創新、企業落戶等優惠政策,促進其發展,以自身的發展建設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為了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甚至可以考慮設立川南民族特區,借鑒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模式進行管理。
(十一)建立川南民族地區—成渝—貴昆經濟圈
把川南民族地區的發展同成渝經濟圈、貴昆經濟圈的發展融為一體,讓成渝經濟圈、貴昆經濟圈的發展帶動川南民族地區的發展。
(十二)實行對口支援、結對子和精準幫扶制度
讓四川經濟發達的成都、綿陽、自貢等地區對川南民族地區實行對口支援、精準幫扶,讓經濟發達的成都、綿陽、自貢等地同川南民族地區結對子,以經濟先進地區帶動經濟落后地區的方式,促進川南民族地區發展。
(十三)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把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川南民族地區,實現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和地區均衡發展。
(十四)實行走出大山制度
川南民族地區丘陵多,山高,不利于發展經濟,生產率比較低下,可實行山高地區人口遷到地勢平緩的地區,建立民族地區新興城鎮,促進經濟發展,實行規模化、集約化農林牧漁生產,提高生產率和產出水平,提高民族地區的教育和工業化水平。
(十五)大力發特色民族工業
致力于民族特色工業發展,以具特色的民族工業提高競爭力,實行差異化工業發展,規避技術水平不高,不具競爭力的、其他地區都有的同質工業。
[參考文獻]
[1] 劉鎮. 江西融入長江經濟帶的SWOT分析及區域戰略選擇[J].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8(6):130-137.
[2] 許察金. 四川宜賓加快融入“兩帶一路”發展戰略對策分析[J]. 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6(1):6-12.
[3] 程玲俐,吳鈾生. 四川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31(6):223-226.
[4] 楊繼瑞,李月起,汪銳. 川渝地區:“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J]. 經濟體制改革,2015(4):58-64.
[5] 虞孝感,王磊,楊清可,等.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背景及創新發展的地理學解讀[J]. 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1):1368-1376.
[6] 巨棟. 長江上游瀘州港建設及周邊流域發展思考[J]. 港口經濟,2015(11):27-28.
[7] 方創琳,周成虎,王振波. 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與分級梯度發展重點[J]. 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1):1398-1408.
[8] 李忠斌,李軍. 長江經濟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基于13個自治州的主因子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2):127-133.
[9] 楊經緯,李軍,王成成. 長江經濟帶少數民族扶貧思路的轉向研究[J]. 民族論壇,2015(2).
[10] 劉毅,周成虎,王傳勝,等. 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若干問題與建議[J]. 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1):134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