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楠
摘 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一直是高校的傳統專業之一。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有些領域方面的理論知識過于陳舊而不能跟上現代電子科技發展的步伐,課程之間的內容聯系不夠緊湊,缺乏統一明確的目標,學校在關于對學生的動手實踐方面的教學力度不足,教學手段較為單一。這些落后的教學模式都已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發展的桎梏。該文將通過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主要教學模式,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討論,首先分析目前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其次就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最終希望通過該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夠給予相關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教學模式 改革 研究探討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170-0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一門運用計算機技術對電子信息進行控制和處理信息的專業學科,涉及到較多的電子科技領域,如現代電子技術、信息科技、通信工程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學習的課程有很多,除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C語言等基本的公共專業課的學習,更主要的是學習本專業的相關專業課,如電路分析、通信技術、電子系統工藝設計、自動控制原理與應用、微機原理和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等。學生通過學習對電子信號的獲取和處理,具備對電子信息系統方面的理論知識的全面掌握和能夠設計開發電子信息系統的實踐操作能力。總體上是一門要求學生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綜合性的工科專業。
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的不足
目前高校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的教學活動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1.1 理論課程內容守舊缺乏創新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一門較為傳統的專業,存在和發展的時間比較長,許多高校的專業課程內容仍舊是20世紀的電子電路理論知識,特別是電子電路模擬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集成電子電路仍然是小規模的數字電路,而我國目前的數字電路主要以大規模和大數據的集成電路為主,特別是在一些IT產業,需要用到的算法更加復雜,需要更強勁的后臺電子運算設備。此時,這些守舊的電子信息課程就顯得與時代發展脫節,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會感覺課本上的知識與社會企業所要求的根本不符,而學校的課程中又沒有時代所需要的知識理論。這些都導致學生對這些課程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也就自然下降,同時也違背了現代高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1.2 課程之間的聯系松散,缺乏統一的目標
數字邏輯電路、單片機的開發應用、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這些專業課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一般來講,在學生大一時候,會先學習高等數學、C語言和微機原理這些基礎課程,尤其是C語言是后來專業課進行程序編輯的重要基礎,有些高校還會開設C++語言,這是硬件開發系統中常用到的語言技術。到了學習專業課程的時候,往往都是學習了一門課程之后就立刻進行考試,學生也就投入到緊張的復習之中,等學生拿到該課程的學分后,就不再對此項課程進行回顧和歸納分析,而是立馬投入到下一個專業課程的學習當中。這樣一門課結束接著另一門課的學習,使得各門專業課之間缺乏有機統一聯系,學生自己也感到學習內容多而散,對于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理論知識的全面掌握,是遠遠不夠的。
1.3 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
這里所講的實踐教學,并不是學生在實驗課中的學習,而是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電路,或者通過對目前電子信息技術上的某一應用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研究的實踐。而學校中的實踐課,大多都是該課程的實驗課程,其主要內容和目的都是對課本中的定律公式進行驗證,并不能反映在實際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與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脫節。由于實驗課程內容的單一性和目的性較強的特點,學生對于實驗課的態度也較為敷衍,往往都是在老師指導下快速完成實驗,回去之后再完成實驗報告,老師進行批改。這就是目前大多數實踐課的內容。學校的實踐環節一般都在所有理論結束之后,學院統一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單位進行課程實踐,其實本質上還是對該企業進行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企業本身的相關技術車間和辦公室也不會對學生開放,學生在這個實踐過程中能夠學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對于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并沒有實質性幫助。
1.4 教學手段傳統、單一
目前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還是以理論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高校對于本科生的創新培養意識方面是比較薄弱的,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主要抓住學生的學分獲得,在關于學生的實踐教學的教研資金的投入上,還是比較欠缺的。在課堂上,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項目研究經驗的教師,對于理論課程的掌握是很扎實可靠的,但是他們往往缺乏對新科技技術的了解和掌握,而那些剛剛從事教師職業的新講師,他們的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應用相對欠缺,尤其是電路和通信系統的研究設計方面,顯得經驗不足。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學生對于電子信息技術的掌握不夠牢固,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環境。
2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教學模式改革
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社會輸送需要的人才,為了使高校的專業課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才發展理念,高校應該對目前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做出改革和創新,加大對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力度。對此,高校對其教學模式該做出以下改革。
2.1 對目前陳舊的知識體系內容進行更新
主要的手段有:保留電子信息工程工程專業的精華課程之外,對于小規模的集成電子電路知識進行刪除和更新,并且添加和時代發展相符的理論基礎知識。比如今年大火的阿爾法go智能機器人研究技術,高校可以加入關于DSP的相關知識理論,使學生在人工智能、模式識別和圖像處理、數據采集等領域有所研究和拓展,也可以根據目前的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內容,添加一些與時俱進的選修課程,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移動應用的UI技術和安卓、IOS系統的開發等內容,充分發揮高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主觀能動性。
2.2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對本科生的教研投入
空有一身理論知識沒有實踐操作能力和項目經驗,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對于大三大量學習專業課程內容的期間,學校可以安排較多課時的實踐課程和課程設計,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取在理論教學時候知識的灌輸手段,而是用引導為主,教學為輔的教學手段,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發現實踐中的問題并且能夠獨立解決的能力。此外,學校還應加大對本科生的教研投入。一般來講。學校關注的是本科生的就業率,而就業率一般是和學生的成績掛鉤的,比如獎學金的獲得等,因此高校在關于學生在科研活動中的參與就很少。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應該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科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
3 結語
文章通過對目前按我國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主要教學模式,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討論,首先就目前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其次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和說明;最后就高校現代的教學模式中的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方案。最終希望通過文章的分析和研究,能夠給予相關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 王艷春.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和實踐[J].淮海工程學報:人文社科學版,2012(11):82-84.
[2] 吳莉莉,趙安慶.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