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讓幼兒感知數的有趣和有用。在整合觀下,通過使數變美、讓數變動、以趣促生、把數變匙、化整變無,這五方面讓幼兒感知、探索、學習、運用數學,助推幼兒園數學教育,從而讓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內容不斷得以豐富。
關鍵詞:整合視野;幼兒園數學教育;五條路徑
縱觀近年來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教師應該用科學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下的幼兒數學教育,通過對幼兒具體情況的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幼兒從小就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觀,從而使數學教育更有內涵。在整合視野下,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應融入更多趣味性元素,比如讓數學與主題活動、幼兒生活及其他領域學科相結合,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一、使數變美,融入環境,感知數學
我們要善于發現并利用生活中隱藏的數學材料,如廢舊材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等,通過教師、幼兒、家長的制作,使數學變美,讓數學裝飾我們的班級、幼兒園、家庭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幼兒使用阿拉伯數字繪畫,讓其他幼兒猜猜數字在哪里。在這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得到了鍛煉,也認識了數字。環境具有的隱性教育價值有利于幼兒隨時感知數學元素。
二、讓數變動,融入游戲,自動探索
自主游戲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幼兒的自主性,它能滿足幼兒社會交往、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發展的需求,數學知識也藏在里面,需要幼兒不斷地探索。我們往往忽視自主游戲中的整理環節,恰是這一環節蘊藏著幼兒終生受益的教育價值。例如,在一次自主游戲中,幼兒自己一個人堅持把滾筒的擺放按圖片提示的規律擺放得一模一樣。在整理的過程中,幼兒的觀察能力、數學認知、動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三、以趣促生,融入主題,學習知識
眾所周知,幼兒的學習基礎是日常的生活經驗,而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即幼兒的生活經驗是開展幼兒數學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所以,教師進行主題前審議時,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活動趣味性入手,尋找并生成數學點,能夠有效培養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豐富了幼兒園原本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主題進行中,從幼兒的興趣或疑問入手,結合主題元素,生成數學活動,既滿足了幼兒的需求,又讓幼兒學到了數學知識。
四、把數變匙,聯動區域,實踐運用
區域活動是目前課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式。在區域活動中,主要由兩類材料組成:一種是數學教玩具,所謂教玩具就是專門為幼兒學習數學而設計的具有教學性質的玩具,如七巧板、數字卡片、套筒、卡通字母表等;另一種是自制材料,像瓶蓋、雪糕棒、硬紙板等。由于數學具有抽象性,幼兒容易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應該在創設的數學環境中,讓幼兒在自主自愿的條件下,輕松自由地動手擺玩這些教玩具,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同時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在班級里,為了讓幼兒的數學知識得到運用,我把數變成錢幣,通過錢幣運行機制把各個區域聯系到了一起。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使用賺到的“錢”去別的區域“消費”,也可以把“錢”存入“銀行”。在存與取、花與賺的同時,幼兒運用了數數、分類、排列等一些數學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在游戲中建立了一定的貨幣轉換初步的價值觀念,促使了理財概念的萌生,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興趣,并使數學知識得到運用。
五、化整變無,結合領域,不斷發展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可以把數學活動化整為零,使數學元素結合其他領域,相互滲透,相互結合。例如語言領域中的數學繪本;藝術領域中的數字創意畫,顏色、大小、高低的規律創意畫;科學領域中的沙子探索;健康領域中的跳繩等活動。我們在發展,數學在發展,在整合觀下,數學活動也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活動,讓幼兒在趣味數學中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整合教育的理念體現了一種完整意義上的數學觀,它使數學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教會幼兒數學知識,而更關注幼兒的多元化發展和進步,意在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去看待數學,實現對不同情況的幼兒因材施教,從而賦予數學教育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重要的意義。用數學的知識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伴隨著數學成長,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和核心價值,因此非常值得在幼兒數學教育事業中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趙振國.幼兒園整合課程中的數學教育:基于教師的視野[J].學前教育研究,2012(7).
[2]陳學成,曾彬.關于我國幼兒園數學教學游戲化的研究綜述[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2).
[3]李林燭.整合課程背景下幼兒園游戲與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