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一、小學階段閱讀經典名著的必要性
“學生階段是人生讀書的黃金時期,要讓學生大致瀏覽和把握人類文明中最經典、最精華的內容。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讀書行為,它對學生的良好德性的養成具有深遠意義。”(朱永新)對小學生進行經典閱讀教學正是利用兒童記憶的黃金期,讓他們牢記一些永恒的、利于未來發展的東西,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經典名著閱讀教學在小學階段必不可少。
小學生閱讀經典名著不僅能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還可以啟迪智慧,提升修養,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語言感受能力和寫作能力。小學生在熟讀精美詞語和積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寫作中,也就能引經據典,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準確、更富于情理和哲理。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閱讀經典,有助于學生感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內涵,促進形象性思維的形成,提高審美感受力,這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如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勞動的辛苦,體驗朋友之間深情厚誼,而這些將會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深處,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營造閱讀經典的濃厚氛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孩子在良好的讀書氛圍中受到熏陶,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讀書的興趣。
為了營造閱讀經典名著的氛圍,教師把經典名句張貼在班級墻壁上,如:在班級的墻壁上張貼“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字幅,在書櫥上貼有“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的字幅,讓學生抬頭可見,謹記于心。
為了激勵學生自覺閱讀經典名著,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布置讀書競賽欄——“小書蟲閱讀排行榜”。學生每讀完一本經典文學,就在評比欄里貼上一枚小書蟲專屬貼。很快,班內就出現你追我趕的讀書現象。學生看到自己讀的書越來越多,讀書的勁頭也越來越大。
學校還可以舉辦讀書節,提倡學生每天讀書一小時,掀起讀書的高潮,創設濃厚的讀書氛圍。讀書節活動中開展“圖書漂流”“讀書征文”“書香班級”“書香少年”等各種師生們喜聞樂見的評比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校園里處處飄溢著書香。
三、適時多樣指導,激起閱讀興趣
經典名著的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引入經典名著的殿堂。
1.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那些拍成影視劇的經典名著片段,這樣學生不僅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直觀的印象和理解,也使名著的故事情節清晰地呈現出來,既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又能夠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課文《景陽岡》時,可以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導入,學生立刻就有了精神,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后,老師再要求學生通過觀看影視作品或者閱讀名著書籍的方式深入了解《水滸傳》中的人物故事,在下一節閱讀課上分享觀后感或讀后感。學生在分享感悟時,對影視作品和著作原文進行比較,思想發生碰撞,思考地更深入,體驗更豐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2.用個性化的解讀方式引導學生愛上經典作品。教師選取名著中的經典片段與學生共同賞析,通過師生分享這些精彩片段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們體驗到閱讀是有個性的,是體驗人生、思考人生的一個最好途徑。”(王殿齡)例如,學習《草船借箭》時,在感受了諸葛亮的機智謀略之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空城計”“舌戰群儒”等典故,激起學生對三國人物的好奇心、閱讀三國故事的興趣。課后很多學生便會主動去尋找書籍閱讀,帶著審視的目光去閱讀完整的經典著作,在對經典提出疑問與探究的同時接受經典名著的熏陶和滋養。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讀書的不同目的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閱讀,讓學生一時的興趣變成終生的熱愛。
首先要教給學生簡單的讀書方法,即列出自讀提綱:(1)看到題目你想到些什么?(2)讀后你知道了什么?(3)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心到。
其次是教給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1)圈點勾畫。即用圈點勾畫的方式在書上記錄下自己讀書時的見解、感悟。(2)做批注。即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可以品評遣詞造句的精妙,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想,也可說說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或由此引發的聯想。(3)寫讀書筆記。魯迅曾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每個學生準備一本“采蜜集”,積累好詞佳句,或寫讀后感受體會。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小學語文教學要具有人文性,經典名著閱讀便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良好途徑。學生通過閱讀經典名著,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名著中的哲思睿智并將其融入心靈,成為生命和思想的一部分,這便是名著閱讀中最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戴長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經典名著的作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5(36).
[2]乙常青.名著歇后語[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