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玉
摘 要:作為基礎教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對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更對學生的整個學習系統的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在小學教育階段學好語文,不僅可以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為學好其他學科提供前提。在現階段的小學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將基礎知識傳授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盡管學生能夠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但是對于那些教師沒有講到的知識卻難以理解、掌握,更不用說對其進行運用,嚴重限制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遷移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遷移理論;教學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這說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舉一反三,體現在教學理論方面,我們可以將其稱為遷移理論。遷移主要是指學生已建立的知識系統、情感等對新知學習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遷移不僅可以作用于同一類學習活動中,如當學生了解到“氵”這個部首表示與水有關之后,就能推測出以“氵”為部首的漢字的意思。遷移還可以作用于不同類型的語文學習中,比如,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詞匯知識或者積累了一定的詞匯儲備的時候,他們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就會有所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遷移的作用,將遷移理論中的正遷移作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此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性的教學工作,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部分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遷移在這些組成部分中都發揮著相應的作用。
一、在識字教學的中的作用及運用
辨音識字是小學語文學習的起始階段,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始末,它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教學系統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辨音識字的教育,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上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教師寫、學生模仿的方式來進行識字教學,但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常常會忽視漢字多、難寫這一特點,有些語文知識內化能力好的學生可以在課上及時掌握這些漢字的書寫,而內化能力較差的學生只能學會筆畫數少的漢字的書寫,對于那些筆畫較多且復雜的漢字,他們不僅學起來困難,寫起來也很困難。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學生的語文內化能力如何,他們都會或多或少地遺忘一部分漢字。如果教師能夠利用遷移理論來指導學生進行漢字學習,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辨字能力。比如,在小學生剛接觸到獨體字的時候,教師就要從音、形、義等方面對其進行指導,這樣學生在學習合體字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知識系統來辨認這些合體字,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已經掌握的漢字,還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二、在閱讀中的作用及運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辨音識字,更要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語文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更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一般采取誦讀法來組織閱讀活動,這一方法相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效的,他們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對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進行分析,探究出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影響,使用誦讀法不能很好地探索出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遷移閱讀,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引入到閱讀課堂中,在閱讀中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實現有效閱讀。
三、在寫作中的作用及運用
語文寫作其實就是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漢字、閱讀理解能力進行情景描繪、抒發情感的過程。在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樣在寫的時候,他們才會有抒發的欲望。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將生活經驗遷移到小學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將那些生動、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入到寫作中,以此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除此之外,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對寫作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影響,二者是相互遷移的。因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將自己喜歡或者有所感悟的句子、篇章記下來,以此為寫作活動積累下豐富的素材,從而提高寫作能力。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在寫作中對某事物進行細致的描述,還會將自己的寫作經驗融入閱讀中,在閱讀的時候學會抓重點,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繪的人、事、物。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遷移理論,使學生在識字、閱讀、寫作方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玲.小學語文教學中遷移理論的應用芻議[J].新教育時代,2015.
[2]梁旭,李曉琳.淺談遷移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