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讀寫一體化; 創
新寫作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3—0054—01
閱讀和寫作都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實踐教學中,實行讀寫一體化教學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從閱讀和寫作教學兩個方面入手,為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教師同仁有所借鑒。
一、當前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的現狀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密不可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學應當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在我國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即使是開設語文閱讀課,教師在授課時也不能有效地將閱讀與寫作統一,從而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滯后性,閱讀課要么單純地為了寫作等,對學生提出眾多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巨大的壓力讀,學生讀得毫無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不佳,從而制約學生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的具體措施
語文教學中,由于閱讀和寫作環節被分離,缺乏有效的聯合,導致了閱讀和寫作的低效化,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班級實際教學情況,通過有效的規劃和編排,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進行有機地整合,實現讀寫一體化,優化整體的語文教學效果。
1. 教師通過讀寫一體化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寫作價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豐富的閱讀量會使初中生在寫作的時候擁有豐富的寫作題材,包括名人名言、好詞好句以及各式各樣的案例,為自己的文章增添豐富的素材和文采。很多學生抱怨自己的寫作素材儲量不足,其實初中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就可以積累很多的語文知識以及寫作素材,但是他們卻沒有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這時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寫作價值。比如說,教師在進行閱讀環節教學時,就可以對教材的閱讀材料進行引申和拓展,提醒學生認識這些閱讀材料的用處,明確他們是用來說明什么道理的,可以將他們用在哪些寫作主題中。以韓愈的《馬說》為例,韓愈在文中以馬來比喻人,實際上是表達一種人才觀。他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兩句話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這可以引用在類似的作文主題中,如“在缺乏伯樂的情況下,求職者應如何使自己成為伯樂,挖掘自己的閃光點,實現自我價值”等。另外,教師在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時,也可以與寫作教學相聯合,實現一石二鳥的效果。如教師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并且要寫讀后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悟,在閱讀環節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2. 教師通過讀寫一體化實現對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限制,學生對于世界的認識和觀點一般都局限于教科書的說法,閱讀教學的內容觀點與現代社會生活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也不能全面體現各個階級、各個層面的真實觀點。因此,很多學生寫作中出現內容空洞、思想不深刻、無病呻吟的情況,讓教師難以發現文章的亮點,只覺得滿篇都是空話,沒有思想層次和深沉的情感意義。教師要注意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深度,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精品書籍和資料,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并且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指引學生感受文章中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更深處的文章內涵,學會問自己一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具有哪些意義,在閱讀中深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學生在對閱讀作品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之后,對世界、社會、人生都有了更多比較深刻的思考,使他們在寫作中會真正做到“我以我筆寫我心”,通過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最終使自己的文章富有真情實感,能夠感動讀者,在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
3. 教師通過讀寫一體化優化和調整教學課堂。首先,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先寫后讀。在作文課堂中,教師盡量安排學生先寫出作文,指導學生總結寫作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及困難,從問題入手,閱讀與作文命題關聯性較強的文章,從中吸取寫作經驗與學習寫作方法,擴展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教師必須布置課堂任務,要求學生寫出文章讀后感或文章簡評。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挖掘文章的內涵,理解文章的人物特點、寫作手法、思想感情等各方面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課文,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