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 要: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是農村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有效財富,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社會、自然條件。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和挖掘這些有效的鄉土資源,發掘自然環境的有效價值,為幼兒的科學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因材施教,使幼兒能健康快樂地發展。
關鍵詞:鄉土資源;幼兒;科學實踐;科學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幼兒園大都傾向于現代化科學教育,往往忽視我們身邊最珍貴的鄉土資源財富。還有一些教師以沒有科學教育用具和科學教育課程為由,不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根據以上這些情況,我們應該先讓教師改變科學教育觀念。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育題材,教師應該利用這些有效的自然資源,使其成為幼兒科學教育的“活教材”。那么,怎樣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鄉土資源環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大自然中豐富的事物為教師開展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優良的場所。幼兒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的思維是跳躍的,一成不變的在課堂教育會使他們產生厭倦心理,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有些孩子甚至會產生一些哭鬧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組織幼兒走出教室,領略大自然的變化莫測,探索大自然種種有趣的現象,激發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例如,秋天到了,許多葉子都黃了,只有冬青的葉子是翠綠翠綠的,這時候,孩子的疑問就來了:“為什么所有的葉子都黃了,只有冬青的葉子還是綠色的呢?”這時,教師可以請幼兒拿出一片梧桐的葉子和一片冬青的葉子進行比較:比較兩片樹葉的外觀,梧桐的葉子比較大,而且特別的薄,冬青的葉子比較小,而且特別厚,上面還有油油的一層東西,是不是這一層油油的東西在起著作用呢?我們可以來做個實驗:拿兩片相同的梧桐樹葉,一片涂上蠟油,一片什么也不涂,一天過去了,那片涂了蠟油的樹葉還是綠色的,而那片什么也不涂的葉子卻黃了。這樣,我們就總結出來了:冬青常綠是因為葉子的表面有一層類似蠟油的東西在包裹著,使得它常年翠綠。通過這個例子,幼兒既能明白一些大自然中的奧秘,也能讓孩子們對科學教育產生興趣。通過把幼兒從“課堂”帶到了“大自然”,他們獲得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和探索自然奧秘的樂趣。
二、創立各種條件,培養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
為孩子創立各種有效的時間和空間是培養孩子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由于場地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成為經常性的活動,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鄉土資源,在幼兒園分出一部分空間設立動物區和植物區,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教師可以帶一些動植物的種子,讓孩子們根據它們的生長環境探究他們的生長過程。
例如,春天到了,教師可以帶回一些青蛙的卵放在動物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青蛙的卵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蝌蚪的,蝌蚪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小青蛙的。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培養了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又讓幼兒懂得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在教室內設置活動墻,貼上各種植物一步步成長的照片,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孩子對常見植物生長的了解,還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事物起源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讓孩子的所學知識體現應有的價值
農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環境,為幼兒科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利用這些有效的自然條件,組織幼兒進行科學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特點的、孩子們常見的、感興趣的動植物、自然現象和風俗習慣等作為科學課程的補充內容,滲透到科學教育實踐的課程中。
比如,小班:小蝌蚪找媽媽、下雪啦、秋天的樹葉等;中班:各種各樣的花、向日葵為什么圍繞太陽轉、水有幾種形態等;大班:圣誕節做手工掛到圣誕樹上、冬至組織孩子包餃子等。下雪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出去欣賞雪景,同時可以向孩子們提問:“水在什么情況下會變成雪?”教師可以將水的三種形態教給幼兒,水在零度以下會變成冰,冬天天氣冷,所以夏天的雨就會變成雪飄了下來。諸如此類,還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可以通過科學實踐活動講授給幼兒,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季節性和地方性等特點,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自然事物進行實踐,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體現應有的價值。
總之,我們要改變單一的科學教育模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設立具有自己教學特色的科學實踐活動。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了豐富、有趣的社會場所。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應該利用鄉土資源設置一些專門的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奇心,讓孩子們所學的知識體現應有的價值,讓他們走近科學、了解科學、敬畏科學。
參考文獻:
[1]袁園.解析“園本課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
[2]沈小婷.幼兒園課本園本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