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軒
摘 要:小學課程體系中,數學是學生公認的難度系數高于其他課程的學科。通常,審題是數學問題解決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審題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問題的解決,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學生的審題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掌握了正確的審題方法,就會輕松應對小學數學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為此,學好數學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活躍性強、變化靈活等特點,對學生思維的要求較高,所以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覺到難度系數高,隨著學習時間的加長,對數學的學習越來越力不從心,導致思維得不到活躍,不利于整體性發展。為改善這一現狀,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打好基礎,從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這一方面入手。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需要加強學生審題能力的訓練,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數學的學習,簡單來講,就是解決好每一道數學題目,而數學題目得以解決的前提就在于審題,正確理解題目所包含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運用數學方法加以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提升數學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
1.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落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方法較為落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課堂學習氛圍不高,教學質量較為低下。
2.教師不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學生審題能力不被教師所重視,忽略了對學生“如何審題”的思維培養,導致很多學生熟記解題思路與步驟,但是由于數學題目具有靈活性、變化性等特點,題目稍微變化,學生就會陷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困境,只能將腦海里的教材案例生搬硬套,不僅解決不了數學題目,也無法培養數學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探討
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中段,正處于學習的關鍵時期。由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思維寬度不夠,解題能力有限,尤其是應用題的解決,成為不少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難點。而審題是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因此,學生審題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的正確與否。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策略,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
1.培養讀題習慣,善于抓住題眼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感到有難度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無法理解數學問題所要表達的意思,特別是學習完所有運算法則之后,在解應用題時思路會比較亂,導致學生不清楚該使用哪一種運算進行解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需要加強學生理解關鍵詞和題意的能力,克服題目中的文字陷阱,以此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做到讀題時不漏字和不添字,并且教會學生善于摘出題目中的關鍵字,以此來促進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思維清晰化,敏銳排除題目中設置的障礙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題,有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
例如,“一雙皮鞋105元,一件衣服的價錢是鞋子的2倍。媽媽買一雙鞋子和一件衣服共要多少元?”在面對這樣一道數學題目時,首先要讓學生仔細讀題目,做到不漏字也不添字,然后再提取題目中的關鍵字,如“是鞋子的2倍”就要知道是運用乘法,出現“共要多少元”字樣就明確是要用加法,以此在明確題目意思和運用方法之后成功解題。
2.聯系生活知識,簡化數學題目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發現生活知識與數學知識相關聯的能力,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運用生活中的思維來審數學題目。因此,數學教師就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對生活中一些常用數學用語跟專業數學用語進行比較和解釋,讓學生明白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會使得學生遇到相對應的數學題目時,能把復雜的數學題目變得簡單,從而加快審題速度,提高審題能力。
例如,在數學題目中往往會出現“獲利20%、平均每小時行駛20千米、虧損20%”等術語,這些術語從小學生有限的視角而言是比較難懂的,這就需要教師將這些難懂的術語換做生活中常用的語言,如“獲利20%,就是實際商品售價是原先售價的120%”,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培養與加強學生審題能力,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解題速度與正確性,而且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從日常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制訂有效的針對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參考文獻:
[1]韋海濤.培養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三個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5(12).
[2]陳麗華.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培養之我見[J].科普童話,2015(13).